最美四月天,綠樹紅花相伴,綠水青山環繞。
慈湖河邊,青翠欲滴的垂柳隨風搖曳,映出城市中心的繁華與包容;尖擔溝畔,清可見底的河水潺潺流動,帶出工業園區的活力與韌性;蘆塘支渠,沿渠散步的市民,交織百姓生活的和美與詩意……一條條河流猶如鑲嵌在馬鞍山大地的綠帶,纏繞交錯,縱橫捭闔,感受著這座城市的生態魅力。

誰會想到,曾幾何時,有馬鞍山“母親河”之稱的慈湖河卻因多年污水無序排放一度成為城市的“瘡疤”;藏污納垢、黑臭多年的尖擔溝被國家長江辦、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列入突出環境問題“黑名單”;蘆塘支渠則是市民口中“誰住得離它近,誰就遭罪”的“臭水溝”。
“它們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獨特稟賦,可不能這樣黑臭下去!”家住在映翠景苑的居民孫宗榮心痛不已,盼望著這些黑臭水體能早日得到整治。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和政府努力的方向。
2016年,我市以實現“水清、岸綠、景美、河暢和群眾滿意”為目標,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綜合整治”的工作思路,全面啟動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我市委托專業機構對城區94條水系水質、排澇能力和城市排水管網情況進行調查梳理,對判定的35處黑臭水體“量身定制”具體的整治方案,確保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同時,開啟多部門“集團作戰”、部門與屬地“聯合作戰”模式,強化聯動、協同攻堅、廣泛動員,排查污染源頭、強化執法監督、推進項目建設,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合力治水的工作態勢。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清淤駁岸、截污納管、景觀綠化,先治污再治水;建設尾水濕地凈化尾水回補河道、構建河道小循環和河湖連通大循環,打通水路引來活水;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水生動物,恢復河湖生態系統,各項工程有條不紊推進,臭水溝一步步變成了清水河。2018年,我市獲批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市。2020年,35處黑臭水體消黑任務全面完成。
但根除黑臭水體,治標更要治本。為徹底解決雨季合流制管道污水溢流進入河道,消除已治理河道雨季返黑返臭風險,我市對94條河道700多處排口溯源排查,完成315個小區、220條道路、180家機關事業單位、350家企業的雨污分流和雨污混接改造,推進中鐵水務、南部污水處理廠、王家山污水處理廠、慈湖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確保污水不再入河。

治水艱難,更需久久為功。我市還以黑臭水體河長制為抓手,制定出臺違法排污聯合執法辦法、排水許可辦法、住宅小區排水設施管理規定等制度;在全市工業園區推廣“環保管家”,對企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進行信息化監管;嚴查重罰違法排污、破壞排水設施等行為;為整治過的水體引入“專業管家”,增添監控“衛兵”,確保水體定人定責巡查養護,全力構建起保水、護水的長效機制。
如今,慈湖河沿岸風景如畫,母親河再現青春靚麗;尖擔溝作為工業園區河道治理案例的典范,被廣泛復制和推廣;蘆塘支渠更是成為周邊居民點贊的親水宜居之地……回首治水路,可喜變化處處發生,一幅碧波蕩漾、風景如畫、魚翔淺底的和諧畫卷,讓馬鞍山大地越來越美,越來越迷人,浸潤出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葉軍 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