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河流域
【核心提示】
在每一個馬鞍山人的心里,提到家鄉,總有一段關于水的記憶:也許是你我熟知的大江大湖,也許是老家房前屋后的阡陌河道、池塘小溪。
馬鞍山,依江而建、傍水而興,河道縱橫、水網密布,94條水系串聯起山色蒼翠、水韻悠長、勝景繁多的美麗畫卷,更是構建起中心城區生態宜居的親水環境。
但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中,這些溝渠、水塘、河流,或因污水排放,或因垃圾傾倒,或因污泥淤積,水質嚴重惡化,水體變黑變臭,變成了城市軀體上的“瘡疤”,成為市民心中的“難言之痛”。
水污染治理、水環境治理已到攻堅克難、滾石上山的關鍵時刻。從2016年對全市中心城區水體“把脈問診”,到2019年消除31條黑臭水體實現水質“連級跳”,再到2020年完成中心城區小區及道路雨污分流工程……我市聚焦“標本兼治、長治久清”,問題導向攻堅“治”,全力以赴加快“建”,建章立制高效“管”,以分秒必爭的姿態,持續推進中心城區水環境治理,全力構建城市生態水系,還百姓一城清水,筑一方“生態福地”。
摘掉黑臭帽子再現生態魅力
流水潺潺,綠樹成蔭。初春時節,綠意盎然的蘆塘生態公園景色宜人。沿著河岸散步的、自拍的、垂釣的、鍛煉的......周圍居民徜徉其間,盡享生態自然,儼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蘆塘支渠春景
行走在蘆塘生態公園的景觀道上,婀娜多姿的垂柳與碧波蕩漾的河水交相輝映,水面上時不時有幾只野鴨嬉鬧,河岸邊開滿了鮮艷的紅花,如畫的風景盡收于鄒世文和徐家龍兩兄弟眼底。
“水清了,魚多了,景色也美了。住在周圍,有種住在花園里的感覺,特別是從我們家望出去,一汪清水、一片綠色,特別美。”今年63歲的鄒世文感慨道。

永豐河河邊風景
從小生長在蘆塘附近的他,這兩年親眼見證這塊從斷流到暢通,從垃圾滿地到草木茂盛,從泥濘小路到觀景棧道的完美蛻變。
“幾年前,這里滿是棚戶,村民們喜養雞鴨豬,喜種田。毫無環保意識的他們隨意將養殖廢水、種菜肥料傾倒在蘆塘支渠里,那水黑乎乎的,還飄散著惡臭味,以致于后來經過的人都要掩著口鼻走過去。”回憶起曾經的蘆塘支渠,鄒世文滿臉惆悵。

雨山河整治現場
作為城區河道,蘆塘支渠原為由東向西的雨源型河道,承擔著區域內排澇及污水通道功能。整治前的它猶如“大病了一場”,“無心”履行職能。自我市圍繞“五位一體”,整治黑臭水體問題以來,它漸漸地“蘇醒”了,慢慢恢復了原有的水體功能。
“經過整治,如今河水變清了,沒了惡臭味,多了草木清香。每天閑暇時,我都會過來散步、鍛煉,常常能看到清潔工劃著小船清理水草和垃圾。”年近七旬的徐家龍歡喜地說道,不僅如此,到了晚上,更是有一群市民圍在廣場中央,在透亮的路燈照耀下,開心地跳著廣場舞。

打撈水體垃圾
近些年,溝塘清淤、垃圾打撈、綠化整治、景觀鋪設等一系列治水護水行動,加快我市修復水生態、美化水環境、提升水功能,努力使市內的通江河流水質日益改善,一改過去“黑、臭、臟、亂”狀態。

東湖水系清淤
如今,水清了,河暢了,岸綠了,景美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也跟著提升了,無處不彰顯著人水和諧的美好景象。
“雨污”各行其道 家園“表里如一”
春日多雨,以前每到下雨天,玉蘭園小區70歲的居民閔自剛都要拿出一雙長膠靴穿上,在小區里淌水而行。今年,他日常穿的皮鞋、運動鞋,下雨天照穿不誤,“咱們小區去年底完成雨污分流后,這個道路退水迅速,雨大了路面也不積水,這里的老百姓都說好。”

雨污分流施工
花山區桃源路街道梅花園社區轄區內居民樓都是30多年前建造的,基礎設施老化、破損嚴重,特別是雨污水混排,污水管道破損,一到下雨天居民苦不堪言,“夸張一點說,在小區里看海!”閔自剛開玩笑地說道。
在去年老舊小區改造開始,作為黨支部剛組建的小區業委會主任,閔自剛特別關心雨污分流這事兒,他每天都組織志愿者穿著紅馬甲、戴著紅袖標在小區巡邏,密切關注施工進度和群眾需求。一戶人家將一缸睡蓮埋在雨污分流要開挖的道路上,施工隊沒轍找到“紅袖標”,閔自剛一連跑了幾趟給人家耐心講道理,對方終于點了頭。

西塘水系整治后的場景
在閔自剛和大伙兒的翹首期盼下,玉蘭園小區新建了2300多米的雨污管網,近5000米的外立管,雨水井、污水井、排水溝一應俱全。既親身參與、又得享實惠,他覺得幸福感、獲得感滿滿。如今,改造后的小區設施完善、綠蔭濃濃,撐傘漫步在雨中,成為閔自剛生活中一件快樂的事情。

整治后的尖擔溝上游
雨污分流切實解決了老百姓家門口的問題,家住東方明珠一村的東方明珠社區實習人員吳垚同樣深有體會。他2009年就搬來了這里,由于小區當時沒有實施雨污分流,一到下雨天就淹水、堵塞交通、污水橫流。
“我住的樓層比較低,污水漫溢上來,在家里都聞得到,要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都不好意思叫朋友來玩。”吳垚說,每逢下暴雨積水嚴重,路邊停車位上的私家車都泡在水里,居民們出門難、回家更難。今年3月份,東方明珠一村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他立即感受到了變化,路面整潔干凈了,空氣也清新了,推窗就是鳥語花香、淅瀝雨景,令人心曠神怡。“小區里像公園,門口慈湖河整治得也十分漂亮,朋友們都主動上門來玩了。”
親享治水福利化身護水“衛士”
4月8日早上7點,晨光熹微,照耀在洋河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河邊,正是河道保潔員王啟鳳。他身穿熒光馬甲,手拿長桿,嫻熟地游走在洋河沿岸,打撈漂浮在水面上的雜物,巡查河邊及河道的環保情況,檢修各個附屬設施,“尤其是每個排水口,發現亂排情況,就得立即上報。”

整治后的昭明溝
王啟鳳今年53歲,是土生土長的向山人,從小在洋河邊長大。“小時候,河水還挺清,有魚有蝦,我們也常常在河邊玩。后來,洋河河道的淤泥越堆越多,垃圾傾倒嚴重,雜草叢生、污水滿溢,越來越臟、越來越臭。”眼見著洋河變得“臟亂差”,王啟鳳至今想起仍心痛不已。
那之后,雖然時有清淤,但總是治標不治本,洋河的狀況也依舊不見好轉。直到2019年10月,“洋河綜合治理工程”的牌子豎起,王啟鳳感覺:“這下要動真格了!”現實亦是如此:短短兩個月里,關閉查處直接向河道、雨水管道內排放廢水的工業企業排放口,對上游雨水管道雨污混接情況進行改造,新建污水干管,對改造困難的排污口就地設置小型截污泵站或截流井,做到污水收集并排至污水管網,雨水口無污水排出;疏浚河道,8.3萬方淤泥被清除;進行河道活水循環,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水生動物,配置微生物,重建水體生態系統;對河道兩側進行綠化、美化等岸線整治......

五畝山河水系整治
“清波蕩漾、水草搖曳,真的很美!”到了2019年11月底,煥發新生的洋河讓王啟鳳驚喜萬分,想保護這條河流的心思也油然而生。原本在家務農的他聽聞要招聘河道保潔員,立即報了名,更“戒”了打麻將、釣魚的愛好,專心圍著洋河“轉”起來,只要有空,就圍著河岸來個“拉網式”排查清理。

整治后的黃家塘水系
“剛開始,還是會有人向河道里亂倒、亂扔垃圾,只要我碰到,都會上前勸說。后來,扔垃圾的越來越少。”王啟鳳還表示,自推行河長制以來,洋河岸邊豎起了河長制管理公示牌,明確了各級河長名單和職責,公布了監督電話,各項制度完善起來,管理愈發嚴格,治理效果十分顯著,周圍群眾愛水護水的意識也跟著樹立起來。“只要大家共同愛護水體、減少污染、加強監督,我們就一定能做到水清岸綠。”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