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十年破了八次圩”的貧困圩區村莊,如何在發展中實現“突圍”?和縣功橋鎮大湯圩村結合地方實際,注重因地制宜,通過在“治水”“用水”“護水”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不僅一舉除了水患、摘了“窮帽”,更意氣風發踏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細細探究多年來大湯圩村發展的成功“秘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無疑是關鍵所在。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農村的情況千差萬別,發展的基礎不盡相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個標準、一個樣式、“一個模子套下來”。必須要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唯有如此,方能各美其美、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因地制宜走好鄉村振興路,要精準發力“補短板”。“水患”曾是大湯圩村的“心腹大患”,村兩委班子橫下一條心,根除“水患”,變害為利,徹底搬走了發展路上最大“絆腳石”,更贏得了群眾交口稱贊。鄉村振興千頭萬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通過調查研究,分清輕重緩急,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從當前最薄弱環節、最突出問題入手,從群眾反映最強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發揚釘釘子精神,確保干一件成一件,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受益。
因地制宜走好鄉村振興路,要“一村一品”興產業。實施鄉村振興,重在“產業興旺”。大湯圩村通過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更吸引了許多外出務工人員主動“回流”。眼下,各地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很高,尤需注意結合本地實際,找準適合自己的產業發展方向,宜農則農、宜文則文、宜游則游,做到“一村一品”、百花齊放。同時,要深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真正實現“發展特色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因地制宜走好鄉村振興路,要立足長遠保生態。在嘗到“用水”甜頭的同時,大湯圩村“兩委”班子清醒認識到,只有持之以恒護好這一方碧水,才能更好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享受到更多綠色發展的紅利。“水光山色與人親”,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只有鄉村生態環境變好了,才能保障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鄉村宜居了,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廣大鄉村變美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總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只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更好找準發力點,打好特色牌,才能讓鄉村保持千姿百態,滿園春色,形成“各美其美”的生動局面。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第二采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