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湖陽鎮均慶村養蟹大戶徐小馬從當涂縣城開車到位于湖陽鎮的養殖基地,僅需1個小時多一點,而當年剛開始養蟹時,從養殖基地到縣城要耗費半天時間。對此,徐小馬感慨地說,從有形的泥巴路、石子路、柏油路,再到無形的“網上高速路”,蟹農們的小康路就是這樣一步步走來。
1999年,憧憬小康生活的徐小馬開始搞螃蟹養殖。“那時候,賣螃蟹主要靠什么?摩托車!兩個筐子往后座一掛,就出門了。可賣得少不說,還跑不遠!”有一次,徐小馬騎摩托車帶著兩大筐螃蟹在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行駛。顛簸中,摩托車突然翻倒,螃蟹散落一地,四處亂爬。
到了2003年,路況有了好轉,原來的泥巴路鋪上了石子。路好走了,徐小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螃蟹銷售上。2004年,他和村里幾位老伙計一合計,成立了合作社,開始做起了螃蟹銷售生意。
2008年,村里修建了真正的水泥路。徐小馬用賣蟹苗攢下來的錢,買了一輛面包車。路好走了,螃蟹也好賣多了,近到馬鞍山、南京,遠到常州、上海,銷量一下比以前翻了十幾倍。
湖陽螃蟹,雖然不如“陽澄湖”螃蟹名頭響,但也曾是皇室貢品,被乾隆皇帝封為“御之蟹”。這幾年,通過生態養殖,湖陽鎮也陸續捧回了“綠色食品”“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等金字招牌,成功打造了“湖陽貢蟹”品牌。名氣大了,買的人越來越多,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其中,徐小馬的合作社養殖面積就有近萬畝,年產螃蟹2000多噸。
但問題也來了,螃蟹產量這么大,再靠自己拉出去賣,根本忙不過來。一邊是長大的螃蟹越積越多,另一邊是客戶催著要的螃蟹遲遲收不到貨,徐小馬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看來,有形的路建好了,還要建一條無形的路,那就是電商之路。看到父親焦急的樣子,大學畢業后在南京一家公司當白領的兒子徐文杰坐不住了,經過深思熟慮后,他決定回鄉創業。在縣供銷社電商服務中心運營團隊的幫助下,徐文杰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量身定制了網上營銷、宣傳方案,還專門創立了新品牌——“一對活寶”。上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平均每天的產品點擊量就達到1000次以上。去年一年累計線上訂單量超過5萬單,銷售額達到了1000萬元。
網上賣蟹之所以方便,是因為電子商務進農村被列入民生工程,打通了網上賣蟹的“最初一公里”。近年來,該縣圍繞“資源整合、體系健全、功能完善、服務規范”的總體思路,建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縣級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在全縣10個鄉鎮、4個園區設立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兩中心、一站點”打通電子商務進農村的“任督二脈”,實現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全覆蓋、物流配套全覆蓋、鄉村網點全覆蓋。每天一早,縣里配送中心的快遞車就會準時開過來,人員成本降了不說,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徐小馬說:“說來說去,還是要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好,既給我們修了有形路,還建了無形路。要是沒有這么好的路,螃蟹能賣得這么好嗎?”
線上賣得歡,線下惠蟹農。湖陽鎮均慶村蟹農祖春牛就是受益者之一,去年他家的螃蟹以每公斤高于線下價10元的價格由合作社統一收購,40畝蟹塘純收入16萬元。
如今,徐小馬父子倆采用的“電商企業+線下門店+養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新型企業運營模式,線上銷售直接帶動基地100多戶養殖戶,年戶均增收5000多元。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