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針線、布料、縫紉機……對于劉秀梅來說,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是她每天維持生計離不開的工具和材料。在馬鞍山市佳山鄉學苑社區達觀天下小區一處不起眼的門面內,劉秀梅每天都會坐在縫紉機前忙碌著,雖然身患殘疾,但手上穿針引線,腳下還能不停地踩著踏板,熟練的動作中透露著自信。
日前,劉秀梅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段時間,她常常一個人淚流滿面。今年51歲的劉秀梅,因幼時患小兒麻痹癥導致腿腳殘疾,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后,她進入一家服裝廠做技工,期間成家生女,一家三口過著幸福的生活。誰能料到,天有不測風云,34歲時劉秀梅體檢查出患上腸癌,病情好轉后,不得已辦理了病退手續,在家休養身體。屋漏偏逢連夜雨,2017年劉秀梅離異后,不久又患上了子宮癌。“那時候感覺天都塌了,整個人狀態特別不好,懷疑人生、懷疑世界。”在裁縫鋪忙碌著的劉秀梅,回憶起那段時光,依然會苦笑,但是她并沒有從此消沉。她賣過菜、賣過花,賣過烤紅薯。“喜也歌來,悲也歌……”祖籍河南的劉秀梅愛好豫劇,這是她最喜歡唱的一句戲詞。
劉秀梅在父母幫助下,利用祖母留下的一臺老式縫紉機,開起了裁縫鋪。“老式縫紉機往門口一擺,就能吸引一些人觀看。”劉秀梅說。在裁縫鋪剛開張時,一位做服裝生意的鄰居,看到劉秀梅每天使用是一臺50多年的老式縫紉機,主動幫她從蕪湖運來一臺新式縫紉機,加上后來劉秀梅新添置的,小小的裁縫鋪便有了3臺縫紉機。“還是好人多啊!”劉秀梅至今感動。“雖然每天掙不了多少錢,但好歹也是個生計。”劉秀梅很樂觀,憑著微薄的收入和退休工資,她支撐起一個家,如今女兒已大學學業。
今年春節前夕,佳山鄉學苑社區工作人員來到劉秀梅家,送來米面油和200元慰問金。“社區人員逢年過節,就上門慰問,讓我心里感到溫暖多了。”劉秀梅說。過去的幾年里,在社區幫助下,喜歡唱歌和豫劇的劉秀梅加入了社區文藝隊伍。能經常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談天說地、歡歌笑語,她心里更敞亮了。“我們還將通過用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縫補服務等形式,給她一些支持。”學苑社區工作人員谷榕榕說。記者 賈克帥 通訊員 夏華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