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記者從馬鞍山市民政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市進一步統籌社會救助體系,編密織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網,全市低保保障水平實現五連增并完成城鄉統籌,農村低保標準由2016年的戶年人均5124元提高到2020年的戶年人均7776元,漲幅52%,臨時救助標準也由低保標準的2至6倍提高至2至10倍。
2020年,我市再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從去年7月開始,將全市低保標準由戶月人均604元提高到648元,增幅7.2%,繼續實施低保城鄉統籌,保障水平位于全省前列。連續啟動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生活救助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發放9個月臨時價格補貼3728萬元,惠及困難群眾65.67萬人次。
城鄉低保是保障困難群體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網”,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兜底作用。近年來,我市立足困難群眾實際困難和需求,嚴格按照救助標準,精準實施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救助保障政策,確保各類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全面實施社會救助保障兜底脫貧工程,“十三五”期間,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由低保和特困供養救助16749人,累計發放資金4.2億元,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高標準實現“兩線合一”,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救助政策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首次實施了貧困戶“單人保”和“漸退期”政策,并在殘疾人等級、特困供養未成年人年齡、支出型貧困居民認定上均擴大了救助范圍,實現了兜底保障“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為方便群眾辦事,我市建立起“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社會救助綜合服務窗口,建立縣鄉村主動發現“三級網絡”,打通社會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及時啟動社會救助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加強疫情和汛情期間社會救助兜底力度,使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十四五”期間,市民政部門將繼續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展現“新作為”。進一步拓展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范圍,對因病、因殘、因學致貧的困難群體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農村貧困人口監測機制,強力推進社會救助政策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建立困難群眾監測預警系統,實現社會救助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完善各類救助辦法,落實各項新策實策,切實為全市貧困群眾做好兜底保障。
2021年,我市將進一步建立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各級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牽頭作用,精準把握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政策要求,加強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資源統籌,進一步構建“8+1+N”救助大格局,織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記者 廖嵐鈞 通訊員 俞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