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層二十余載,東奔西走,為的是百姓;牽腸掛肚,謀的是幸福。身為“小巷總理”,她瘦弱的身體里卻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她就是花山區金家莊街道新風社區黨委書記邢春桂。
她是社區安全的“守護人”
從2020年農歷春節除夕夜戰“疫”打響開始,面對疫情,這位工作21年即將退休的社區老書記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們挺身而出,第一時間排查出包括武漢返鄉人員等137名。抗疫,對于社區來說沒有什么花把式,就是分片包干、嚴防死守!為節約時間,她干脆被子一裹,把“家”搬到了辦公室,讓辦公室的燈長明到深夜。
“我家里沒有米油了,咋辦啊。”
“好,我派人幫你去買!”
“書記,我老伴需要買藥!”
“沒事,我來跑一趟!”
邢春桂總是第一時間為居民排憂解難,為居民們在嚴峻的防控形勢下帶來溫暖和踏實,她以繡花般的細心和耐心將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每一位居民的心里。厚厚的一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日志,見證了她的點滴付出與努力。新風社區“應收盡收、不漏一人”,隔離人員狀態良好,實現了疫情防控“雙零”目標。
她是情暖百姓的“貼心人”
擔心社區工作雜事多,容易忘,于是邢春桂就用了個“土辦法”,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干的事寫在紙片上,放進口袋里,這樣的紙片在她兜里就一直沒斷過。邢春桂常說:“知千家事不如做千家事。你一天為老百姓辦了幾件事,你拿不拿他們的事當回事,老百姓心里比誰都清楚。”
“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邢春桂結合多年做群眾工作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一套“三門三心”群眾工作法:串門解憂送貼心,社區網格責任人常到居民家“串門”,排憂解難、搜集民情;敲門結親送愛心,對社區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重殘重病人員、矯正對象等分類造冊登記,創辦“愛心家園”、殘疾人康復站、日間照料室等,實行包保制,讓社區黨員和這些困難群體結對幫扶;看門守樓送安心,組建了由老黨員、老模范、老教師為骨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隊伍,開展鄰里調解、道德宣講、治安巡邏。邢春桂把道德講堂搬到居民家門口,開辦“樹蔭底下故事會”,社區文明道德風尚蔚然成風。
她是幸福社區的“引路人”
受一些大城市街頭志愿服務亭啟發,邢春桂利用社區主干道邊上一塊廢棄地塊,建立“紅木屋”便民坊,安排修鞋、配鎖、理發、縫紉、修車等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又是社區內就業困難的家庭擺攤戶“進屋經營”。社區還制定了激勵機制,經營者定期參加兩次以上志愿服務,可免租金。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占道經營問題,又解決了困難居民的生計問題,更深入推進了社區志愿服務的常態化、精細化,得到居民和經營戶的一致擁護。“紅木屋”便民坊也被編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創新案例”。
為豐富社區文化生活,邢春桂發動社區文藝愛好者,分別組建了映山紅舞蹈藝術團、之友藝術團、歡樂腰鼓隊等7支文藝隊伍,成員1700多人,鼓勵將社區居民身邊涌現出的好人好事,編寫成“小品”“快板書”等,讓居民唱身邊事,學身邊人。
多年來,社區處處洋溢新風,涌現出一批各級各類道德模范。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一個老舊社區建設成為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區”等9個“國字號”榮譽的先進典型。
盡管已到退休年齡,但肩上擔子仍沒卸下,“有一分光就發一分熱,黨和政府信任我,居民群眾信任我,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崗。”邢春桂說。
記者 季晨辰 通訊員 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