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蒙城縣岳坊鎮戴堯村村民戴懷良正忙著給200多頭生豬準備飼料。
“今年行情好,年前還能賣一批,忙是忙了些,但心里熱乎。”12月16日,老戴高興地對記者說。
2018年底剛脫貧的戴懷良琢磨著辦個養豬場賺些錢,但為貸款發了愁。
“還是黨的政策好,我怎么也沒想到,憑信用就能貸到款。”戴懷良感慨道。
老戴口中的“憑信用貸款”,是亳州市開展的黨建引領信用村項目,支撐項目實施的是141項數據。
“我們將評價農戶信用等級的141項數據進行分析梳理,細化為118項可自動對接數據和23項人工采集數據,動態對接率達83.68%。人工數據按照‘采信息—核數據—群眾評—代表議—鎮聯審—縣認定—村公示—戶掛牌’的流程采集,確保數據真實性。”蒙城縣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同志說,經測評,戴懷良的信用為最高的3A級,可獲得10萬元低息貸款。
記者在戴懷良的信用等級測評表上看到,除了家庭收入、家庭勞動力等“硬指標”外,還有是否支持村“兩委”工作、是否有不良嗜好、是否有封建迷信行為、敬老情況等“軟指標”。“滿分100分,農戶道德品質占30分,由鄉村文明評議小組采取‘金口碑’評議法評定。信用貸款的發放,提高了群眾的誠信意識,促進了鄉風文明。”岳坊鎮黨委委員侯效利告訴記者,首批發放的186戶信用貸款,沒有一例逾期。
今年9月,亳州市正式啟動“城市大腦”項目,強力推進數據匯集共享,細化實化數據場景應用,努力讓群眾普享信息化建設成果,助推現代化高品質城市建設。
“截至目前,平臺已匯聚83家單位3104類政務數據、945類社會和經濟數據,動態更新率達78.2%,匯集庫數據總量達367.44億條,數據交換量達1.47萬億條,初步構建了7大領域40個應用場景。”亳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局長王宇說。
“智慧資助”系統便是其中一個應用場景。該市第十八中學一學生父親因車禍去世,家里經濟變得困難。然而,該生并沒有向老師和同學提及自己的困境。該校老師在“智慧資助”系統里發現該生貧困指數陡然上升,公安、社保和衛健委給出的數據顯示該生有親人意外去世,老師私下與其談心并幫助其申請了助學金3000元/年,大數據支撐的“智慧資助”溫暖了貧困學子的心。據統計,2019年度至2020年度上半學期,亳州市通過該系統向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3799萬元,覆蓋學生90.34萬人,受益學生29356人次,經抽樣調查,準確率100%。受疫情沖擊,不少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遭遇經營困境,如何幫助他們便捷地獲取信貸支持?
今年下半年,新盛中藥飲片公司計劃上馬新產品,但流動資金不足以購買生產設備和原料。了解到新盛中藥亟需資金支持,藥都銀行的工作人員從銀行數據庫中獲悉新盛中藥近年來經營穩定、信用良好且貸款資金需求逐年增加,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在短時間內審批完成“金農企e貸”貸款500萬元,為企業注入“金融活水”。
在“互聯網+金融”應用場景里,亳州市藥都銀行將政務數據、人行征信數據和商業銀行數據有效整合,對信貸客戶信息進行多維度數據畫像。今年4月22日上線運營的“金農企e貸”產品,借力大數據畫像,大大提高了信貸辦理效率和授信精準度,目前已完成授信7114戶、授信金額39.85億元,有效緩解了部分中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的資金周轉困難。
“我們將以‘城市大腦’建設為載體,聚力‘強基礎、重應用、育產業’三個關鍵,圍繞‘夯實新型基建、建設數字政府、構建數字社會、發展數字經濟’四大板塊,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發展,讓城市更聰明,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亳州市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 本報記者 李躍波 武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