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不殘 創業不畏難
——記當涂縣龍升糧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增貴
深冬時節,當涂縣龍升糧油專業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基地內一派繁忙。幾天前,剛剛參加完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歸來的陳增貴一頭扎進了“再生茄子”大棚里。
“再生茄子”是陳增貴實踐中探索出的蔬菜種植新技術。“這個季節是再生茄子的關鍵時候,覆蓋塑料薄膜,搭竹支架,許多活要干,而且要干好。”陳增貴告訴記者。
今年60歲的陳增貴身形瘦削,聲音略帶沙啞。他是一位殘疾人,4歲時,因患腦膜炎留下后遺癥造成腰椎變形。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學習,讀完了高中,畢業后被安排到社辦糧油企業工作。1984年,在一次生產事故中,他的左手被截去四指,核定為“三級肢體殘疾”。屢遭不幸,陳增貴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奮進好學。聽說黨校舉辦特長培訓班,他積極報名,經過考試爭取到進修會計專業的資格。
“那次培訓讓我學到了新知識,開闊了視野,更重要的是有了人生規劃,萌生干事創業的想法。”陳增貴說。此后,他先后擔任企業會計、副廠長、廠長、支部書記等職務,對經營糧油貿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0年,當涂縣龍山橋鎮進行農業綜合開發時,組建鎮辦糧油公司,陳增貴參與公開招標,并一舉中標。后來該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這是陳增貴第一次創業。
陳增貴通過數年的努力,把一個原來不足40萬元資產、年產值不到100萬元的小廠辦成了一個擁有1100多萬元固定資產、年營銷額達19280萬元的龍頭企業。為了將產品做優做精,保證原料質量,同時延伸產業鏈,2006年他探索成立了龍升糧油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經營糧油貿易所需的水稻、蔬菜等農作物。
記者沿著當涂縣太白鎮芮港村的鄉間小道一路走去,合作社的蔬菜大棚格外顯眼。600多畝的種植規模,培育出青茄子、西蘭花、辣椒、雪里蕻、大白菜等20多個品種蔬菜。
“流轉土地、雇傭人員、采買農資和一些設備等,第一筆就投了300多萬元。”2012年合作社落戶芮港村,雖然有多年的糧油貿易經驗,但經營蔬菜大棚,發展設施蔬菜,陳增貴還是個“門外漢”。
陳增貴重金聘請了技術人員,并鉆研專業書籍,參加農技培訓。憑著一股“鉆”勁,陳增貴在大棚地里挖到了“寶”。
他在與當地農業部門合作產學研項目過程中,創新種植方法,探索出青茄子“一茬兩收”的“再生”技術。
“‘再生茄子’技術省去了前期育苗環節,直接利用先前的菜秧,使用無紡布、薄膜進行保溫后培出新的秧苗和果實,一年兩茬、兩茬四收,降低了成本又搶占市場,收益提高了50%。”陳增貴算起了增收賬。如今,合作社已被評定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擁有自己的“太子倉”品牌、省著名商標;2018年,龍升糧油專業合作社及其推廣示范基地所產稻谷獲國家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3個蔬菜產品獲得認證。
“合作社的落戶,給鄉村振興帶來很大幫助。”芮港村黨總支書記許忠寶說。陳增貴領辦的龍升糧油專業合作社運營以后,長期吸納當地村民就業,農忙時可達60余人。同時,合作社通過開展訂單農業,在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運等農業種植全過程中為困難農戶提供半價收費服務,種植全過程合作社墊資,交售訂單產品時收回。從2017年開始,合作社連續3年以成本價為新型農業主體提供工廠化育秧、機插秧服務和大田管理技術服務,還進行了微肥試用、品種結構調整、農作物植保統防統治效果對比等,取得成功后再推廣,引導鄉親們科學種田,實現增產增收。
身殘志堅,無私奉獻,心系鄉親。陳增貴的事跡感動鄉鄰。他先后獲得“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農民創業帶頭人”等榮譽稱號。今年11月,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記者 賈克帥 見習記者 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