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全國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召開,安徽和縣作為典型代表縣作交流發言。
農村道路的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村改革發展的成色。近年來,安徽和縣將“四好鄉村路”發展作為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重要一環,多點謀篇,交出了斐然的“成績單”:先后獲評安徽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示范縣;2019年,“花月大道”獲評“全國美麗鄉村路”之一,境內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30公里,等級公路占比達99%;2020年9月,“第二屆全國美麗農村路建設與產業融合發展研討會”在當地舉行……
成績單的背后,是該縣黨政負責、部門聯動、社會協同、科技支撐等多門“學科”共同發力的結果。有頂層設計的全局謀劃,也有基層落實的“繡花功夫”,才把一條條美麗鄉村路,“繡”成當地村民的脫貧致富路。
美麗鄉村路 “繡”成致富路
科技支撐 數字養護來“加成”
“這條路是我們縣的最美鄉村路,守好它是我的職責。”每天早上,何忠道都會騎車在西埠鎮“最美廊道”——豐樂古道開始一天的巡查。何忠道是和縣西埠鎮的退休村干部,也是一名老黨員。由于對當地情況熟悉、群眾基礎好,退休后,他被當地新民村返聘為道路專管員。每當發現有路面損壞或其他安全隱患時,他就會用手機拍下,并上傳到一款名為“路路通”的App。
使用掌上APP掌握各條鄉道情況,是和縣“四好鄉村路”建設的一大創舉——由鄉村道路專管員日常巡查,通過手機拍照或輸入巡查日志,將數據統一收集,問題立即上傳,各鎮便能第一時間掌握、處理公路養護情況,實現了數據精準共享和進度及時跟蹤。
“第一次培訓還有點糊涂,第二次有專人手把手教,就明白了。”何忠道說。為讓道路專管員們熟練使用移動終端,該縣農村公路管理局在上崗前會對他們進行數次崗前培訓。現在,何忠道已經能把這款App“玩”得很溜了。
“我們的道路‘專管員’,一般就是招募當地人,吸納難就業者他們實現就近就業。”和縣交通局局長李家勝介紹。2020年以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該縣共招募鄉村道路專管員45人,其中7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專管員按照每人約30公里管轄范圍,實施日常路況巡查、隱患排查、災毀信息上報,制止并報告侵害路產路權行為,協助職能部門現場執法和涉路糾紛調處。
科技的加成,不止在專管員手頭的設備上。圍繞治超非現場執法、“兩客一危”監管等業務,和縣在全省率先推行車臉識別系統,用機器替換人力,通過北斗定位和大數據運用比對,一鍵生成源頭管理、車輛違法、路段運行等情況報告,精準查處違法車輛。2019年以來,共有效抓拍設備未能正常識別和各類故意遮擋車牌6520臺次,實施非現場處罰超限運輸違法案件658起,用“數字化”構建起了一道堅實的養護防線。
融合發展 “顏值”文章做得妙
行駛在和縣西埠鎮豐樂古道,猶如置身山水畫卷之中。17公里的瀝青路如練如帶,串起周圍醉人的美景。水平似鏡,遠山若黛。
十多年前,在西埠鎮山里塘村,流傳著“有女不嫁山里塘”的說法。由于交通運輸難,這個四面環山、泉水清澈的村莊,一直處于“人往外處走”的狀態。“豐樂古道建成后,就有四家苗木花卉企業,果斷加大了投資規模,還有企業要在這謀劃田園綜合體。”和縣西埠鎮人大主席倪明軍介紹。
“路修好了,那些搬離山里塘的村民又回來了。”原來三米寬的砂石路,成了6米寬的瀝青路,兩邊還增加了10米寬的景觀帶,種植各類景觀植物,經常有游客過來徒步或騎行。山里塘村村長唐朝友說:“已經有村民反映,要趁熱打鐵,開個農家樂了,生意肯定不賴。”
一條路的發展,帶來一個村的變遷。環境美了,人才、企業、資金等要素也云集而來。為實現鄉村路附加值最大化,和縣創造性地將生態優勢與之掛鉤,圍繞“交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建設宜業宜居宜游“美麗鄉村路”,開展綠色長廊建設,實施路肩復土,兩側綠化,推動路域環境全面提升。
路域“顏值”的提升,還需強有力的執法保障。近年來,和縣整合治超、運政、路政、交警、城管等多部門執法力量,形成縣、鎮、村全覆蓋的道路交通執法網絡。去年以來,共開展聯合執法480次,完成公路巡查里程4.5萬公里,路域環境整治不斷加強,道路通行能力顯著提升。對4起侵犯路產路權,6個環境污染情況,開展專項整治,拆除占路違規建筑12個,清理路域污染物570噸。在農村道路兩側,劃定建筑控制區,設置2360個公路建設控制區管理界樁,確保公路暢通安全。
目前,和縣圍繞農村公路,共創建2個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4個省級優秀旅游鄉鎮、33個美麗鄉村;2019年共接待游客331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6.7億元。成功實現了“修一條公路、造一條景觀、美一個鄉村、帶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的目標,有效促進了農村公路沿線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經濟發展。
美麗鄉村 花月大道
上下聯動 致富之路修上門
在和縣鄉村主要干線公路上,隨處可見“路長制”公示牌,明確有各條路線的名稱、路長及專管員姓名、職責。和縣在全省率先推行三級“路長制”,由縣、鎮、村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各級“路長”,158人負責268條路,有效加強路域環境、路產路權等綜合管理。
縣有路政員、鎮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巡查上,該縣整合鎮村力量,建立起三級路政管理體系,實現路政管理網格化,確保農村公路巡查全覆蓋。
“每天早上都有護路員和清掃車過來清掃。雖然我家就住在路邊,但是環境也非常好。他們都來幫我們打掃了,我們沒理由不把自家門口打掃干凈。”家住西埠鎮徐和村村民何忠華說道。
把路修到家門口,是和縣優化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網絡的又一舉措。2020年4月以來,和縣組織開展農村“組組通、戶戶通”(以下簡稱“組戶通”)硬化路工程建設,并在全縣11個貧困村244個自然村率先開展工程建設試點,打通了農村公路的“神經末梢”。
“‘組戶通’,就是村級道路暢通工程的擴面延伸,讓村內循環更加暢通,群眾生活更為便捷,就是為打通‘最后一公里’布局謀篇。”和縣發改委主任李善介紹。
在香泉鎮新建村的小沙自然村,78歲的貧困戶張繼新嘗到了“甜頭”。“以前在種點水稻,一下雨搞不好就淹掉了。”張繼新回憶。由于前期交通不便,小沙村原先只能發展抗風險能力低的水稻種植。因為地勢低,靠圩區,汛期水稻種植很容易發生澇災:“原來的田畝,是給人也沒人要。”
“組戶通”入村后,通往張繼新家田畝的路變成了通達的水泥路,小沙村也成功地引進了石楊鎮一家萬陳家庭農場。村里發展起了稻蝦養殖。2020年,張繼新不種田了,他把自己的3畝多的地和養鴨塘流轉給了該農場,光是轉包費就拿到了8000元。上半年,他和村里好幾人一起去農場“應聘”起蝦,做些收網分揀的工作。“我的工錢是130元一天,每天騎個電動三輪車幾分鐘就能到園區,好得很。”
現在,一條3米多寬的水泥路,已經通到了張繼新的家門口。脫貧路寬了,致富路也近了。小沙村的土地租金,從300元每畝漲到了450元一畝,土地流轉費一年便達到2萬,給村集體收入增長了1.3萬元。另外,該村村委會還以合作社形式入股了農場10萬,一年分紅達到了8000元。
從雞籠山山麓到香泉湖畔,從美麗鄉村到特色農莊,曾經的崎嶇山路,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坦途,一幅和縣版“富春山居圖”躍然紙上,新時代的和縣農村處處勃勃生機。
作者:夏守國 郭彤彤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