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薛家洼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成為馬鞍山的城市生態客廳。”民進會員、馬鞍山市花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朱觀明在論壇中這樣介紹馬鞍山薛家洼碼頭的今昔對比。
馬鞍山,坐擁79.12公里長江岸線資源,憑借長江斷裂帶造就的豐富鐵礦資源,1956年因鋼設市,并衍生出不少相關產業。但長期粗放式發展造成沿江產業布局密集、產業結構偏重、污染排放大,寶貴的岸線被大量非法碼頭、砂場占據,長江生態系統頻亮“紅燈”。地處長江東岸、占地986畝的薛家洼生態環境問題更是突出,原有非法碼頭3家,散亂污企業7家,固廢堆場1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2個,危舊民居96戶,停靠漁民作業船、住家船223條,被戲稱為“五毒俱全”。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本質是發展方式和理念之‘病’。”朱觀明說。
為全面整改長江生態突出問題,馬鞍山以“水清”“岸綠”“產業優”為目標,打出一系列生態治理組合拳。用兩個多月時間拆解完5146條漁船,11260名漁民全部上岸變市民,還長江以休養生息;先后整治市域684家散亂污企業,拆除153家非法碼頭、22家船舶修造廠,嚴禁岸線1公里內新建工業項目、5公里內新建重化工污染項目;對全長23公里、沿江縱深1-2公里約30萬平方公里的東岸岸線資源科學規劃,采用大地景觀手法,建設融“環境、生態、景觀、防洪”為一體的濱江綠色風景線。
朱觀明從“馬鞍山實踐”中總結出幾點啟示:堅持提高政治站位,正確把握和處理長江生態保護與地方發展的關系;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將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落到實處;堅持轉變發展方式,在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推動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堅持加強協調協作,以健全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長江生態整改成效。
“現如今,馬鞍山的生產岸線變成了生活岸線、景觀岸線,濱江夕陽、江豚戲水,昔日‘臟亂差’,如今‘美如畫’。如果有更多的沿江城市加入到綠色發展的行列中來,‘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必將早日重現。”朱觀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