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店村的秋天,是從稻田里鋪開來的。結滿稻穗的稻稈深深地彎下了腰,一眼是望不到邊的金黃,機械來回穿梭,稻谷粒粒歸倉。“之后是上水育蝦苗,到了來年春夏就可以捕獲小龍蝦了。”陶店村貧困戶余國清的豐收喜悅溢于言表。
稻蝦連作,效益翻倍。近年來,和縣善厚鎮陶店村通過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逐漸形成以大東圩片區為核心的種養示范區,輻射全村30多個自然村的稻蝦連作種養板塊。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110戶247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陶店村摘掉貧困“帽子”,正向著小康大步向前。
養蝦有“稻”
陶店村位于滁河之畔,資源豐富,但還是被掛上了“貧困村”的牌子。究其原因,沒有致富產業是關鍵。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才是脫貧之道。”在拓寬群眾收入、增加集體經濟來源上,村里定了這個調子。持續推進“金菜地”項目,入股林海園林綠化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幾年間,通過引項目、興產業,陶店村完成了從“后進村”到“模范生”的嬗變。
“這邊地處圩區,水系發達,農田連點成片,是個發展稻蝦混養的好地方。”2015年,常年在外務工的張飛牽頭創建了農業合作社,吸引了十多戶農戶加盟,承包農田2000余畝,稻蝦混養面積達到500余畝,帶動周邊貧困戶再就業,實現“抱團發展、協作共贏、勤勞致富”。
與此同時,通過“金融扶持、大戶帶動、能人幫扶”,顧灣自然村家家戶戶從事龍蝦養殖,全村經濟狀況向好;產業扶貧政策引導,村集體與養殖大戶合作申報“金稻漁”產業扶貧項目約2800畝……“稻蝦連作”成為當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摘掉窮帽的特色主導產業。
出門有“路”
“現在好多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看這自來水,嘩嘩的,幾年前我們就不用喝井水了”……百姓的心聲是陶店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寫照。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陶店村從群眾最關心的道路硬化、溝渠修繕、吃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全面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新建S328至金菜地道路、黃洼路、姜村路、大洋路等,一條條通村通組道路鏈接起一個個幸福新農家。
此外,從2017年到2019年,善厚鎮發放危房改造資金300多萬元,惠及全鎮240多戶家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180戶。
生活有“望”
人心在哪里,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就在哪里。脫貧攻堅,抓住了人心,就抓住了重點。近年來,陶店村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實施“八大工程”,精準推動“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政策到戶到人。如今,陶店村脫貧群眾的想法已經從“有吃有穿就行”轉變為“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整潔”。
“生活好起來,村子也得靚起來。”在村“兩委”的帶動和黨員率先垂范下,村民們開始積極投身到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中。經過不懈努力,陶店村正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想對策、找路子、辦實事,增強村民自身‘造血’功能,拓寬村民產業發展路徑,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產業,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紅火。”陶店村黨總支書記洪孟成說。
記 者 鄧婷婷
通訊員 翁 超 周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