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0月23日至10月26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和天津、浙江、安徽、湖北、重慶五省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2020·指尖城市”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安徽。來自中央和安徽主流網絡新聞媒體的20多名記者,先后深入蕪湖、合肥兩市,運用文字、圖片、短視頻、直播等融媒方式,記錄安徽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新成就。
近年來,安徽在數字創新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智慧生活、智慧政務、智能制造等方面均取得長足進展,數字化已經成為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四天的一線采訪,一篇篇生動報道,呈現出一個個智慧場景,在安徽,未來生活的樣板已經觸手可及。
智慧產業展現未來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下好創新“先手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近年來安徽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的“主引擎”。
“諾奇,打開空氣凈化器。”“好的。”隨著這樣的對話,空氣凈化器就完成了啟動,在5G應用場景下,安徽企業研發的智能機器人管家可以通過語言指令為人類完成所有聯網家用設備的控制,這樣的極具未來感的家庭生活在“蕪湖數谷”已成為現實。
按一下拉手上的按鈕,行李箱自動跟著跑;戴上一副窄窄的眼鏡,一塊僅自己可見的大屏幕出現在眼前;機器人手臂能持毛筆準確寫出漢字……在蕪湖,一系列基于大數據和5G的智能化場景正在轉化為現實應用。
同樣充滿未來感的場景也在合肥包河區上演:駕駛員雙手放開,方向盤自動轉向,遇到障礙汽車自動停車避讓,自動駕駛在這里成為現實。2019年8月,安徽省首條自動駕駛5G示范運行線落戶包河區塘西河公園,以廬州大道、方興大道、徽州大道、中山路合圍而成,全長4.4公里,同時對自動駕駛車輛和普通車輛開放。
“具備了無人駕駛的示范意義,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中國網記者黃磊試乘后表示,面對后車超車等突發情況,汽車均做出了正確判斷,在不遠的未來,這項技術在合肥一定會變得更加完善。
智慧社區安全便捷
2017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分別出臺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綱領性文件,均就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社區提出要求。
下載手機APP,點擊上傳幾張圖,蕪湖市華強社區居民楊來香原本要跑一個星期的業務,現在指尖在手機屏幕上點幾下就辦好了。作為安置社區,華強社區的居民大多和楊來香一樣戶籍在別處,辦證要拿著材料在居住地和戶籍地來回跑,個把禮拜才能辦好,隨著智慧社區建設,蕪湖市把業務辦理從線下搬到了線上,下載手機APP“皖事通”,110項業務足不出戶就能辦理。
基于大數據,智能社區能讓生活更加便捷,區域監控系統智能人臉識別,垃圾智能分類,自助服務一體機……在合肥市天鵝湖社區,智慧應用無處不在。數字孿生社區已經將整個社區“數字化”,并接入市直18家單位,通過把社區事件中的位置、時間、人物、視頻等信息結合時空技術關聯起來,形成可查、可看、可選、可分析、可調度的“社區一張圖”。俯瞰屏幕上的社區模擬圖,工作人員用“指尖”就可以管理社區事務。
AI智能外呼平臺、智能門磁、智能貓眼……一系列人工智能在天鵝湖社區內形成全面又貼心的服務網,系統通過數據分析社區老人的行為軌跡,一旦發現異常就會發出預警,及時守護老人安全,讓子女更放心。人工智能已經解放了“網格員”60%的工作量,社區工作人員從而有更多的精力上門為居民提供更多更細致的面對面服務,“認識人,講上話”,社區工作也做的也越來越扎實。
智慧政務快速高效
刷二代身份證,兩分鐘辦好社保卡,一分鐘打印出個人征信證明……在蕪湖市智慧城市協同指揮中心,記者看到,基于大數據信息化的應用,蕪湖市一系列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政務服務已經搬到網上并推出相應的應用和終端,在極大的便利百姓的同時也提高了相關的職能部門的效率。
此外,蕪湖市三代社保卡還以技術升級為核心,建立了惠民服務卡管系統,按持卡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歸集共享財政、人社、醫療、戶籍、計生等數據信息,初步建立了共享目錄,搭建了醫療、交通、文化、旅游、樓宇、校園等領域的系列應用環境,做到了“一卡暢行蕪湖”。
“一門通達、一網通辦、一窗通辦”,在合肥市高新區,群眾同樣享受到一站式服務。依托安徽政務服務網及皖事通平臺,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運行審批平臺對單個關聯事項進行集成,一網受理,一窗核驗,自動分發到相關業務部門開展并聯審批,并可通過EMS郵寄的方式送遞全部證照。在該中心,無論社會事務、投資建設、商事服務或者婚姻登記、農民工業務都可以到綜合辦理窗口迅速辦理。截止今年9月底,所有667個區級事項全部入駐政務服務大廳,共完成辦件量10.8萬件。
為進一步便捷群眾辦事,合肥市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設立7*24小時自助服務區,配備社保、不動產證明查詢打印、商事服務、稅務發票申領及代開等各類自助設備,可服務事項542個,其中“秒批秒辦”事項142件,涉及民生、工商、稅務等多個部門,將原先的白天8小時服務延伸至24小時自助服務“不打烊”,極大方便企業群眾辦事。
智慧監測防患未然
“它能檢測到最小泄漏量是0.3升每分鐘,定位精度不超過兩米,該項指標不低于國際同類產品。”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管道漏失智能檢測球”,這個排球大小的球體經過一趟管道“長途旅行”就能找出沿途的微小滲漏點。“不要小看這些滲漏,如果長期不管就可能在地下稀釋出空洞,從而導致路面坍方。”
在數據分析基礎上的災害研判,可以為災害防控提供可靠保障。在該院巨災科學中心,一系列關于城市災害防控的實驗平臺正在建設,涉及城市生命線、人員安全、多災害環境、公共大數據等多個領域。其模擬火災現場的燃燒假人實驗系統獲取了CMA資質認定,這也意味著該平臺可以作為第三方提供檢測服務,出具消防服裝的整裝測試報告。
災害預警不僅可以通過實地檢測,還可以通過太空遙望。“高分1號、2號衛星主要是清晰的看見地面的光學影像,而高分3號衛星則可以通過雷達傳感實現穿越云層的地面圖像獲取。”通過衛星“天眼”望穿云層看到地面受災情況,并判斷出可能出現險情的位置,地面人員前往目測觀察,使用勘測儀為大壩“做CT”,查出壩體“病患”,指導搶險隊員堵住滲漏、管涌點。在今年抗洪期間,蕪湖高分中心“天上看、地面跑、地下探”的結合監控,為防汛抗洪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依據。
基于一系列大數據的收集和應用,城市背后的“智慧”正在默默為群眾安全保駕護航。
四天行程里,來自中央和安徽主流網絡媒體的記者們深入一線邊采邊發,記錄下智慧安徽創新發展的生動故事,寫出了《打通服務惠民“最后一公里”蕪湖“辦事大廳”送到居民家》《產業創新節節高:這些好東西都是蕪湖造》《安徽合肥:打造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基地》《酷斃了!來合肥體驗無人駕駛汽車》等數十篇鮮活的稿件,以全媒體聯動,為在智慧創新領域迅速發展的安徽壯大聲勢。(記者 張毅璞、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