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越走越近,全民健康,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課題。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安徽省醫保局從2019年12月份開始執行第一批“4+7”試點擴圍的25種藥品,并在全國率先開展未過評的抗菌藥物帶量采購。
以量換價、四價聯動……安徽省醫保局把降低藥價作為深化醫改的“突破口”,打出一套“組合拳”,讓眾多曾經高高在上的藥品變成“白菜價”,惠及百姓。
如今安徽省實施集中帶量采購政策近一年的時間,百姓得到實惠了嗎?藥企獲利了嗎?降價之后,藥品質量如何保證?近日,人民網安徽頻道專訪安徽省醫保局黨組書記、局長金維加,探究安徽省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是如何做到全國領先,并且究竟帶來了哪些變化。
用量換價格
家住安徽省黃山市張國民,2015年查出來患有心血管疾病后,從此他每天都要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今年年初,他再去拿藥時發現,吃了五年的藥,忽然降價了。
他翻出賬本告訴記者,以前每片1.25元,一年下來,光是藥費要400多塊錢,“但是現在每片只要五分錢,一年的藥費僅20塊錢,只有過去的零頭那么多了,省下了不少錢呢。”張國民說。
藥價的斷崖式下降,源自于安徽省從2019年12月開始推行的“帶量采購”新政策。
“簡單地說,帶量采購可以理解為大型‘團購’。”金維加解釋道,省醫保局通過巨大的市場用量,以超級團購的巨大優勢,換來重大疾病治療藥品的優質低價。
安徽省從去年12月開始執行第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的25種藥品,第一批中選藥品在安徽省落地后,同通用名藥品的生產企業主動申報下調134個藥品采購價格,平均降幅38.3%,最大降幅97.4%。
今年5月份,第二批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32種藥品正式落地安徽,中選藥品平均降價幅度達53%。
金維加告訴記者,經測算,安徽省執行兩批集采的中選結果后,年度節約采購費用約12.8億元。
降價不降質
記者梳理降價藥品的目錄發現,有些中選藥品價格低至1毛錢、1分錢。藥品降價,藥品質量是否依舊可靠?
對此,金維加信心十足地說,在藥品銷售價格中,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合理利潤,僅占了較小的部分。因此,這些中選藥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后,擠掉的主要是流通環節的“水分”,中標后不影響企業發展。
雖然一切為了降低藥價,但是在金維加看來,保證藥品質量遠比藥品降價更重要。
“我們可以做對100次、1000次,但是不能做錯1次,因為這些藥都是用在老百姓身上,沒有犯錯的余地。”金維加說。
所以在談判過程中,安徽省醫保局要求中選藥品廠家做出相應法律承諾,明確生產企業是保障質量和供應的第一責任人,并規定中選企業出現質量和供應問題應承擔的責任。此外,藥品價格不能惡意低于藥品成本價,避免偷工減料。
“我們還會不定期聽取臨床專家的建議,反饋中標藥品使用情況,對其進行抽查。”金維加稱,安徽省醫保局始終加強對中選藥品質量的關注,監督企業穩定藥品質量,確保降價不降質。
抵制變接受
去年7月,國辦印發了《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安徽作為國家醫保局確定的首批招采改革試點省份,隨即開展省屬醫院高值耗材帶量采購試點,最終經過談判,第一批中選的脊柱類、人工晶體類產品,分別平均降價53.4%、20.5%。
金維加坦言,談判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起初很多企業對帶量采購持抵制態度,而主要的疑問在于降低后是否能夠保證采購量。
因為,在過去的招標采購中,價低者中標,但中標后醫院也不一定采購,即使醫院采購了,醫生也不一定給病人用。此外,醫院進了藥品耗材后,遲遲不給回款,企業財務成本增加,也是普遍現象。
“帶量采購的政策,并不是一味的砍價。如果藥品耗材降價了,而我們不確保中標藥品、耗材的采購量,不做好對醫藥企業的服務,那么就會失去合作基礎,帶量采購的政策也很難推行下去。”金維加說。
為此,安徽省醫保局在帶量采購中,不僅約定了采購量,更約定了三個月的回款周期。為了保證及時回款,安徽省醫保局還會提前預付資金給醫院,并且對醫院采購中標的藥品、耗材實施單獨清算,鼓勵醫療機構優先采購與合理使用中選產品,防止醫療機構“招而不用”。
讓金維加感到欣慰的是,截至今年7月底,第一批中選的兩類產品采購數量同比平均增幅484.5%,單品最大增幅超77倍,取得了使用量穩步增長、節約費用持續增加的“雙增”成效。
現在,越來越多的進口藥品、耗材生產企業逐漸認識到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對帶量采購的態度從抵制轉向接受。過去藥企在推廣藥品中遇到的難題,在帶量采購的政策下都迎刃而解。
改革啃硬骨
改革有風險。尤其是削減有關方面既得利益、增加責任的改革,向來不易。
“一些機構一開始不理解,但我們堅持下來了。”金維加說,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的過程有時候是“甘冒風險”的,但要想有所作為,就勢必要有所突破。
他回憶,在決定實施帶量采購政策的時候,“干或不干”“早干或晚干”“干多或干少”“干什么和不干什么”,是決策者必須面對四個原則性問題,若一步走錯,將滿盤皆輸。
因此,改革需智慧。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由來已久,但也不是不可打破的堅冰。金維加表示,從安徽實踐看,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勇于擔當,就能夠破解這四大難題。
“每一次探索與嘗試、拉鋸與博弈,雖然艱難地邁出一小步,但都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大步。”金維加說。
如今,帶量采購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治理藥品耗材價格虛高,不能僅通過帶量采購讓價格“一降了之”,關鍵還要做好“后半篇”文章。
“這是利益的重新調整,是持續‘刀刃向內’的改革,非常艱難,但改革不能怕啃硬骨頭。”金維加堅定地說。
下一步,安徽省醫保局將繼續完善采購機制和配套措施,協同財政、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在藥品耗材生產、采購、配送和質量監督等各環節相互配合、優化服務,最終營造誠信法治的市場環境,筑牢百姓的健康屏障。
一個更公平可及、更合理有序的“健康安徽”,已經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