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
生態立區,守護綠水青山。作為一座工業城市的主城區,花山區扎實推進“生態立區”發展戰略,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行穩致遠、獨具特色的“生態小康”之路。
51歲的金明在薛家洼工作生活了30年,從前這里非法碼頭林立、運貨車輛穿梭、荒地寸草不生。如今,僅過了兩年光景,就實現了從“散亂污”到“水清岸綠”的蝶變。
只有生態優先,方能一馬當先。花山區自去年以來縱深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一體推進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打造城市生態客廳。4月底,完成近100戶非法建筑和3家企業拆除搬遷;5月底,轄區121名漁民全部上岸;10月,精心打造的300多畝薛家洼生態園核心景區全面建成開放,一個集觀江、生態、歷史、文化于一體的高規格生態園圓了花山區人民數十年的“臨江親水”夢。曾經灘涂裸露、碼頭陳舊的長江花山段,通過空間布局調整和岸線保護修復,成為岸綠景美、翠綠綿延的沿江美麗風景帶。
在“綠水青山”這根指揮棒下,花山區率先走上產業轉型升級之路,確立了以軟件互聯網、文旅休閑、港口物流、現代商貿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大力推進“一園五區”協調聯動發展,產業結構更趨合理。2019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4.62億元。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萬元,分別增長9.1%和10.3%,位居全省城區第二位。花山區綠色產業版圖持續延伸,夯實了生態小康的家底。
變化不止于此。綠色打底,一座城區的小康還包含著更多精神內涵。
“以前村里環境亂糟糟的,現在垃圾分類井然有序、廁所改好了、污水治理了,游客都夸我們這是世外桃源,大家生活幸福著呢!”在濮塘丁村,保潔員薛大姐用默默無聞的辛勤勞動換來了大家的美好生活環境。
小小村莊的蛻變見證了整個城區的蝶變。花山區堅持綠色創建工作,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綠色志愿服務,引導民眾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至今建成1個省級生態街道;1個國家級、7個省級、35個市級綠色社區,10個市級綠色示范社區,覆蓋率98%;1個國家級、6個省級、6個市級生態村,1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村,2個市級生態特色村,覆蓋率100%;1所國家級、8所省級、31所市級綠色學校,綠色覆蓋率100%。
如今,花山區逐步形成“山、水、景、產、城、鄉”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經濟發展指標與環境保護指標走向共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花山區將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踐行“兩山”理念,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繪就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人民更幸福的生態小康畫卷!
記者 季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