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打敵軍王牌部隊駐守高地的戰斗中,軍醫朱必文和衛生員們共轉移負傷戰士200多名——
“急救包就是我的‘武器’”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
停戰協定簽訂前不久,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次戰役——金城戰役打響,志愿軍戰士朱必文參加了這場戰斗。
“連續打了四天四夜,一直沒合眼,我們打得敵人四處竄逃!”時隔67年,提起這場戰役,朱必文仍記憶猶新。1953年7月23日至27日,作為軍醫的他,帶領一支突擊衛生隊,隨軍征戰。他們以急救包、手術刀為“武器”,白衣執甲,在密集炮火中,成功轉移200多名傷員,無一人二次負傷,出色完成任務。
參加抗美援朝
創造條件治療凍傷
1944年4月,16歲的朱必文和村里幾名放牛娃一起參軍抗日。因年紀小,他被新四軍安排在警衛連,后被派學醫,當實習衛生員。隨后,作為第25軍73師56團的一名戰士,朱必文參加了孟良崮、淮海及渡江等戰役,并兩次負傷,至今仍有一枚彈片留在左腿。
1952年夏,部隊接到調令,朱必文隨軍到達丹東。隨后,朱必文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3軍某師218團,就地進行最后整頓,做好戰前準備。當年11月,朱必文和戰友們一起,唱著《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正式進入朝鮮。
進入朝鮮后,朱必文所在部隊在一山嶺下修整待命。戰友們還在修整中,軍醫朱必文則提前進入了“戰斗”。當年,朝鮮迎來了罕見的寒冬,最低氣溫低至零下40攝氏度。為讓戰友們盡快適應低溫天氣,朱必文帶著衛生員開始指導士兵們進行抗寒訓練,包括用冷水泡腳、寒雪洗臉等,他帶領的衛生隊在克服困難的同時,創造條件治療凍傷,并取得較好成果。
戰斗四天四夜
轉移負傷戰士200多名
1953年7月23日,朱必文所在部隊接到作戰指令,在戰斗最激烈的某山開展反擊戰,攻打防御工事極其堅固的218高地。
朱必文介紹,218高地當時由敵軍的王牌部隊駐守,配備全美式裝備。敵軍在該高地依據地形構筑了極其堅固的防御工事,包括許多鋼筋水泥地堡群、坑道工事、明暗火力點、戰壕、交通壕等。
“再難也要拿下,敢打必勝!”朱必文回憶說,他們一連隊率先發起攻擊,第一次成功拿下高地,俘獲戰俘數名。期間,在離指揮部不遠處,朱必文帶領衛生隊拿著急救包,對前線撤下來的負傷戰士進行治療,喂紅糖水補充體力。隨后,在中午敵人低空掃射間隙,穿插著將負傷戰士緊急轉移至后方,接受進一步治療。
“戰斗連打四天四夜,我一直沒合眼,和衛生員們共轉移負傷戰士200多名,無一人二次負傷。”朱必文回憶說,最后一仗打下來后,他患上了神經官能癥,眼睛無法正常閉合,睡不著覺,后被強制休養一個月后痊愈。即使救治了絕大多數傷員,但傷亡還是無法避免。朱必文痛心回憶,那一仗,一名連長、一名指導員及數名戰士犧牲,5名衛生員也犧牲了3人。
“為了保家衛國,我們必須站出來”
“都是小青年,抗美援朝就是為了保家衛國!”滿頭白發的朱必文翻開當年的衛生隊合影,整齊的軍裝、燦爛的笑靨映入眼簾,還有他們在雪地中與戰友的合影、在三八線木牌旁的留影……
1953年,最后一戰勝利后,朱必文隨軍駐守三八線以北。戰士們自己建軍營,養豬養鴨,并將食物無償分給當地百姓。“到哪,我們都是人民戰士,心里要有人民。”朱必文回憶說,剛入朝鮮時,戰事再緊張,他和戰友們都會利用晚上時間,尋找當地避寒或躲避戰火的老百姓,將戰士們僅有的罐頭分給他們。1955年,朱必文隨軍回國,并服從部隊轉業安排,進入當時的馬鋼醫院,成為一名醫生。
至今,朱必文還保留著以前的勛章、證書等,其中,兩張三等功證書記錄著朱必文在戰場上的榮耀,一枚寫有“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布胸章格外醒目。
小心翼翼地捧起布胸章,朱必文自信滿滿:“為了保家衛國,我們必須站出來,拿起急救包當‘武器’。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我們敢打必勝!”
記 者 劉 芳 劉小慶
通訊員 王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