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車輪滾滾向前,傳統的鄉村記憶是否還有存在價值?現代化腳步不斷加快,鄉村的未來又在哪里?當我們行走在含山大地,感受著新一輪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讓老百姓幸福滿溢的美麗鄉村建設,答案就在眼前。
近年來,含山縣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以“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為建設目標,因地制宜、統籌推動,建成并通過驗收41個省級中心村和26個市級中心村,建成美麗集鎮7個,成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4個、示范村13個,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含山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新路徑。近日,記者帶著“五問”走進這片土地,探尋這背后的實踐經驗。
一問“大方向”,建設如何因地制宜?綠色是含山最鮮亮的底色,生態是含山最寶貴的財富。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是含山縣不變的指引。該縣從全域思維、全局視野進行整合、謀劃,注重“點線面結合”,突出農村本土風貌,在方案設計、項目建設和村莊美化上力求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全方位改造中心村和重點示范村,打造S226、S105等精品示范線路,以此整村推進、梯次提升、全域覆蓋,全面打造“生態好、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畫卷。
二問“臺柱子”,工作如何深入推進?在含山,層層壓實責任,強化督查調度,加強考核獎懲,加大資金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就如一根“指揮棒”,高位推動著縣級牽頭抓總、部門分工協作、鎮村具體實施?;鶎狱h組織成為“主心骨”,廣大村民成為“主角”,該縣在美麗鄉村選點、規劃、設計、建設過程中,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加強“村民大管家”、村民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建設,通過村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把美麗鄉村建成農民心坎上的民生工程。
三問“錢袋子”,產業如何興農富民?林頭鎮青龍村民組大彭村發揮生態優勢,建設苗圃基地,打響“綠美青龍”品牌;仙蹤鎮六衖村民組桂門關村挖掘人文歷史,打造“石頭部落”,獲批省AA級旅游村……近年來,含山縣立足各村文旅資源和農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態,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體系,推動集體經濟壯大和美麗鄉村建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基本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人有增收技能”。目前,全縣共建設成“祁門麻油”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橋聯菱角”等4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塔崗土雞”等4個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問“掃把子”,環境如何內外兼修?含山縣嚴格按照省、市美麗鄉村建設標準,以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為重點,重點建設道路、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和圖書室、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抓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衛生改廁一體化推進。在建設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義,優先使用基礎建材、種植鄉土樹種,鼓勵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地塊自主建設小菜園、小竹園、小果園,打造清新宜居家園。同時,堅持建管并重,形成政府引導、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多方管護體系,創新推動農村廁所“一站兩體系”,鞏固改廁成果。
五問“大舞臺”,鄉風如何點亮農村?穿行含山美麗鄉村,圖文并茂的“文化墻”成了傳播文明、教育群眾、美化家園的新窗口,村民大舞臺、健身廣場上休閑、健身、娛樂活動一場接一場。近年來,含山縣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風建設緊密結合,健全美麗鄉村中心村“一約四會”制度,大力開展五星文明戶、文明庭院等評議創建活動和“最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表彰活動,推動群眾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之燈正在美麗鄉村點燃。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李佑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