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他,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熱血男兒,用鮮血和生命捍衛著正義;如今的他,是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用臉上的皺紋記錄著那個年代的艱辛。
10月13日上午,記者見到了今年已經89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施勛臣。老人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思維依然清晰,口齒依然伶俐。16歲參軍,18歲抗美援朝,敵人的兇殘,戰友的犧牲,祖國和人民的偉大……種種思緒在老人的心頭縈繞。施老說,抗美援朝戰斗,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距離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70載,翻開泛黃的記憶,施勛臣的思緒又回到了69年前的那個深秋……
施勛臣(資料圖)
從剿匪一線到抗美援朝 18歲少年壯志滿懷
1949年春天,16歲的施勛臣光榮入伍了。當時,他在第二野戰軍15軍44師131團宣傳隊擔任宣傳員。
1951年3月,正是解放西藏的關鍵時刻。當時,施勛臣和戰友們在川滇黔邊界剿匪。朝鮮戰爭爆發后,施勛臣和戰友們接到上級命令:抗美援朝!背上行囊,大家一路向東往朝鮮戰場奔赴而去。
“我們當時從宜賓乘船北上,經過三峽到達武漢,又乘火車到達邢臺,在邢臺開了誓師大會,后又乘火車到達如今的丹東,最后入朝。”施勛臣說,在鴨綠江邊,美軍的飛機狂轟濫炸,我軍只能利用夜晚時間分批跨過鴨綠江,順利到達漣川,突破了美軍的防線。
作為第二批入朝的志愿軍,施勛臣所在的15軍和前一批入朝的38軍、39軍、40軍一起,大家齊頭并進,在正面戰場與美軍開展戰斗。大水洞一戰讓施老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志愿軍奉命向大水洞方向實施穿插作戰,我軍采取了穿插、迂回、分割、包圍的作戰方式,迅速把敵人的力量分散,繳獲了美方70多輛運輸車,俘虜了美國兵約200人。”施勛臣說,大水洞一戰,大大振奮了我軍的士氣,大家感覺到:美國鬼子并不可怕!
讓施老印象深刻的還有當時漢城附近的一戰。志愿軍戰士們身上除了必要的武器裝備,還背了大約7天的糧食。
“美軍的飛機開得低低的,就在我們頭頂進行反動宣傳,志愿軍就用步槍向天空發射,把飛機打了下來!”回憶起那場戰斗,施勛臣說,雖然我軍裝備遠遠不如美方,但我們善于發揮自己的優勢,有不怕犧牲的精神,用戰術優勢戰勝了敵人。
第二排右一:施勛臣(資料圖)
盲發特急電報 391高地戰役榮立三等功
提起抗美援朝,很多人都會想到上甘嶺戰役。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沖鋒。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愿軍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
而為了上甘嶺戰役的進行,1952年10月中旬,志愿軍打了一場391高地進攻戰(英雄邱少云犧牲于此)。擔任進攻任務的就是施勛臣所在的15軍44師。
“391高地上的守敵,嚴重威脅我志愿軍15軍與38軍接合部。我軍遂決定拔掉這個點。” 當時在師部指揮所當報務員的施勛臣回憶說,戰役開始前的當天中午,他正在值班,這時來了一封特急電報。所謂特急,就是限時發報,后來才知道是發給38軍116師,內容是兩師炮兵在進攻開始前對敵進行協同炮火覆蓋,摧毀391高地敵前沿陣地有生力量,為部隊發起沖鋒開辟道路。
很不巧的是,就在特急電報送到施勛臣手中的時候,他和38軍116師電臺的聯系已經結束了。因為沒有提前告知,結果這封特急電報發不出去。
特急電報發不出去,結果可能就是貽誤戰機,事關戰役成敗。“那一刻,首長著急,機要科著急,作訓科著急,我也著急。” 施勛臣立即向電臺隊長匯報,隊長讓他仔細聽一聽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對方的信號,采取盲發試一試。于是,施勛臣立即開啟電臺搜索。
“每個報務員的手法都不一樣,在搜索中我發現有一個電臺信號像是38軍116師的電臺,我校準了以后就將電報盲發了出去。過了會,我回到我們聯絡的波段上,對方出來了,要求重復某一段某一個字。”直到今天,回想起對方回電的那一刻,施勛臣老人仍然十分激動:“這說明什么,說明對方收到了啊,這封特急電報及時發出去了呀!”
當天晚上,志愿軍的炮火密集向391敵人陣地傾瀉。炮聲隆隆,施勛臣和戰友坐在坑道外面,就像聆聽美妙的合奏曲。施勛臣知道,44師和116師的炮兵協同作戰正在發揮巨大威力,391高地肯定能拿下。
炮火覆蓋,然后沖鋒,半小時時間,391高地戰役結束,拔掉了38軍與15軍接合部的“釘子”,保證了上甘嶺作戰志愿軍的調動和物資輸送。
因為這一封及時的“特急電報”,施勛臣受到嘉獎,榮立三等功。
施勛臣
憶往昔崢嶸歲月 偉大的精神澤被后人
1993年從馬鞍山市糧食局退離休后,施勛臣早已過起了安逸的晚年生活。
“今天的祖國這么強大,人民的生活這么幸福,這些都離不開革命前輩作出的巨大貢獻。”回想起抗美援朝期間的戰斗和生活,施勛臣老人感慨萬千,“那時候條件太艱苦了,但我們都有必勝的信心”。
施勛臣老人回憶,因為敵人的狂轟亂炸,志愿軍的食物和武器彈藥都很缺乏。但大家沒有一個叫苦喊累。武器彈藥打光了,就用繳獲的武器繼續戰斗。沒有糧食,隨身攜帶的炒面也不多,就用炒面和野菜放在一起煮,吃完后有人拉肚子,甚至因為沒有青菜吃而得了青光眼,但戰士們一上戰場就變成了一只只猛虎,讓敵人聞風喪膽。渡江作戰過程中,氣溫零下十幾度,敵人飛機投下的炸彈炸碎了冰面,只能蹚水過江。志愿軍們脫掉褲子,相互攙扶,冒著槍林彈雨強行過江。過江后,還不能立即穿上褲子,必須先跑出汗才能穿上……
被烈火活活燒死卻一聲不吭的邱少云,用身體作連接線的志愿軍戰士,為戰士用嘴導尿的年輕護士……一個個偉大的形象烙在了施老的腦海中。
“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都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施勛臣說,正是這樣的偉大精神,才能讓志愿軍在武器裝備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戰勝敵人。作為一名志愿軍戰士,自己也將發揮余熱,用自己的經歷教育后代,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后人愛黨、愛國、愛人民熱情和奮發圖強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文/記者 黃瑩 劉明培
視頻/唐焱 胡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