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10月14日上午,“潮涌長三角·共建進行時”主題網絡傳播活動采訪團來到合肥,走進安徽創新館,走訪5G智能網聯汽車合肥數據中心,深入了解合肥在加快融入長三角,以創新為“資本”,構建長三角創新生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融合進程。
安徽創新館外觀圖。企業供圖。
“前店后坊”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
安徽創新館是安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安徽創新發展的引領性工程。旨在集聚創新要素、強化服務功能,著力構建起科技成果轉化交易的大機制、構造起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市場、構架起安徽全產業鏈創新體系的大支點,打造長三角區域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為安徽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加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如何將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應用性成果并推向市場,構建“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新興產業”全鏈條競爭優勢,是安徽創新館肩負的使命。
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耿紀平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安徽一方面增強創新驅動使命感,明確依托安徽創新館,以“前店后坊”的形式,建設安徽科技大市場 ,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安徽匯聚和集中轉化,助推新興產業的培育和高質量發展,助推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安徽深耕原始創新、發力產業創新,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連續八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安徽創新館館內一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敏/攝
據了解,安徽創新館內的三大場館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成為一大批有更高需求科技成果的轉化平臺。耿紀平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成果轉化方面,一是強化創新政策的引領。二是著力打造四個平臺,科技成果展示推廣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項目孵化平臺、科技金融平臺,通過四個平臺構建線上線下互動的安徽科技大市場 。三是大力引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以更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目前已經引入11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四是深化與大院大所大企的合作。推動國內外一流的技術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研究院所與企業在技術和產業上合作,實現科技成果的落地。五是積極舉辦科技創新大賽和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活動。安徽創新館于2019年4月24日正式開館并同步舉行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截至7月底,已舉辦活動18場,發布100多項技術成果,初步形成科技磁場效應。
創新館三大場館交織關聯,著力體現“展示窗口、實用平臺、先行示范”三大功能定位,形成“聚集展示、捕捉尋找、研發轉化”的環形功能鏈。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堅定不移的強化自主創新,加快“卡脖子”技術的研發和攻關,是構建和適應新發展格局的當務之急。
擺脫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推進產業基礎的高級化和產業鏈的現代化,發力新基建,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5G和人工智能等方面,敢闖自主創新的“無人區”。
5G智能網聯汽車合肥數據中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敏/攝
發力“新基建” 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新高地
從11部委聯合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到新基建逐一上馬,智能網聯汽車站上風口,成為各地持續發力熱門行業。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正積極布局智能網聯產業。
2019年8月,合肥市啟動建設的安徽省首條自動駕駛5G示范運行線落戶包河區塘西河公園。該線路全長4.4公里呈環形回路,線路將同時對自動駕駛車輛和普通車輛開放。主要建設內容包括5G網絡覆蓋、道路感知設備安裝、路邊交通設施升級、云平臺控制中心建設、5G場景應用建設、展示廳建設等六大板塊。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示范線路已于今年9月3日正式開通,作為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線路開通當天十多家新能源整車廠以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企業參與,國內外一線廠商的十余量整車提供試乘體驗。
無人駕駛體驗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敏/攝
記者在體驗時目睹行駛過程中,自動駕駛車輛可實現實時定位,自動識別紅綠燈,及時避讓行人等功能。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目前無人駕駛出租車已經可以在北京、重慶、長沙等地預約體驗。
傳統智慧交通或已成為過去時,依托智能網聯的新型智慧交通已經啟動。塘西河公園5G示范運行線開通,是合肥在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全局發展中的重要一步。未來兩年,合肥還將陸續啟動包括合肥港智能化改造、智能網聯汽車大數云計算平臺、新能源充電樁、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場、國家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及5G智能網聯汽產業發展中心等在內的重點項目建設。
安徽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當前,合肥正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構建長三角創新生態,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魏敏 張晶 呂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