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提到寧國,很多人都會想到吃起來口齒留香、營養豐富的山核桃。你也許不知道的是,曾經的寧國山核桃因為沒有市場、沒有品牌認知度,只能低價賣到浙江。而如今,“寧國山核桃”的品牌價值已達21.95億元。在寧國山核桃產業崛起過程中,詹氏山核桃創始人詹權勝功不可沒。

產業發展 離不開龍頭企業
1995年,詹權勝還是寧國當地農村信用社的一名普通信貸員。他在工作中發現,貸款的山核桃種植戶往往年底還不上款,這讓銀行壓力很大。詹權勝了解發現,由于寧國本地沒有加工廠,當地的山核桃只能賣到浙江,而浙江的銀行往往要求12月31號之后才能領款。
不僅第二年元月以后才能拿到錢,賣過去的寧國山核桃還被壓級壓價。比如,正常核桃賣五元一斤,寧國的只能賣4塊5。“寧國明明資源這么好,卻因為受制于人,受窩囊氣。”懷揣1萬3000元存款的詹權勝和家人商量,在一處廢棄20多年的學校自辦了加工廠。
創業后,最大的難題是加工技術和銷售市場。為此,詹權勝專門到浙江求一位加工師傅求了五次,才終于將人請了回來。可加工好的核桃怎么賣出去?詹權勝帶著自己的核桃到寧國百貨大樓希望可以進入賣場,可是經理連嘗都不愿意嘗。“當時寧國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核桃。”詹權勝說,后來還是拖關系才進了賣場。眼光長遠的詹權勝一開始就沒想蝸居寧國,當年底就到合肥開了店,這個店也不負眾望,一家店就賣出整個寧國近2倍的量,給了詹權勝很大的信心。此后,他陸續進軍蕪湖、南京市場。
一開始,寧國核桃不受認可,賣場會把寧國核桃標注為浙江核桃。后來核桃賣火了,有了話語權后,詹權勝第一時間找店面談,要求標注寧國核桃。南京一家商貿店猶猶豫豫不愿意,詹權勝很強硬,提出不調整就不供貨。這樣,寧國的小核桃才第一次在包裝上寫上了“產地寧國”字樣。“當時市場上還是浙江核桃一家獨大,我們跟在后面跑,跟得累,也賺不到錢。”詹權勝認為,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做大寧國核桃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依循做自己品牌的思路,詹權勝開始做小包裝。“以前的核桃都是散稱,用蛇皮口袋裝。”為了推廣小包裝,詹權勝的包裝定價就比散稱貴五毛,雖然還不夠包裝的錢,但是消費者不買賬,還是要散稱。詹權勝開始做廣告,在寧國最高的大廈打了兩個巨幅廣告——“‘詹氏’小核桃,味道就是好!”現在看來樸實無華的廣告語,效果卻是立竿見影,很快就有人到商鋪指明要買詹氏核桃。
接著,詹權勝通過連鎖加盟模式加快擴大規模,2011年開始電子商務。如今的詹氏山核桃不僅是中國馳名商標,還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寧國當地6個村子,2萬戶、6萬人種植山核桃。寧國山核桃也成為自帶流量的品牌,再也不用“冒充”別的地方的核桃。回想創業路,詹權勝說,自己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到做龍頭、做規模,都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現在回想起來,每一步都踏準了發展邏輯。
山核桃種植戶張月新在寧國山核桃核心產地南極鄉梅村有300多畝山核桃,行情最好的時候一年能掙50多萬,今年行情一般,也有20多萬。張月新認為,有自己的龍頭加工企業,最大的好處是讓寧國山核桃銷售有保障、不愁賣。比如今年一開始受疫情影響,核桃收購價被收購者壓得很低,“白露以前農戶賣得苦不堪言,后來大企業派人收購后,市場才穩定下來。”
為了促進行業發展,寧國當地種植大戶、加工企業聯合成立行業協會,每年為種植戶提供收購參考價,是協會的重要職能之一。“指導價高了誤導老百姓,低了老百姓吃虧,所以每年協會都會綜合各種價格信息,為老百姓提供參考。只有農民掙到錢,愿意種,我們的產業才能做下去。”談及龍頭企業的作用,詹權勝認為,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沒有龍頭企業的產業就像無頭蒼蠅。
“寧國山核桃從1995年4塊錢一斤到如今的30塊錢一斤,一畝地能產出5000-6000元的經濟效益。”詹權勝說,以前政府要鼓勵農戶種核桃,現在不鼓勵大家也種;以前要求農戶規范種植,現在不要求,老百姓也注重種植規范,因為只有標準化種植,才能賣上價。
立足堅果加工銷售主業,詹氏山核桃大力發展農特食品全產業鏈,與三只松鼠共同投資建設堅果智能制造生產線,發力混合果仁、堅果系列產品精深加工。將新制造思維運用到堅果行業,通過新產品開發、跨界融合,突破傳統堅果食品的固有口味和產品形態。今年雖然有疫情影響,詹氏山核桃依然有40%的增長。

產業升級也要靠龍頭企業帶動
和詹氏山核桃一樣,安徽順安農產品銷售有限公司也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帶動了寧國畜禽養殖加工產業的升級發展。提到順安也許大家有點陌生,但提到紫燕百味雞,很多人都吃過,而紫燕百味雞所有的生鮮雞都由順安公司提供。
“我們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年出欄商品雞5000多萬只,對農戶從建雞舍到成雞出售一條龍服務,保證農戶每只雞純利不低于2塊錢。”公司副總經理佘宣寧介紹,順安引進總投資5億元的思瑪特種雞養殖項目,年孵化雞苗2億只,形成產業閉環,極大帶動畜禽養殖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品種、屠宰加工、銷售渠道有了保障,農戶可以專心養雞,寧國養殖戶數量不斷增長。”
疫情初期,活禽市場受到重創。但順安卻因為訂單農業和產業鏈閉環,并沒有受到影響。佘宣寧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公司的訂單農業和保險,“我們有自己的屠宰場,產出的產品是冷凍生鮮,同時在寧國農業部門支持下,還購買了肉雞價格指數保險,有效規避了市場風險。”如今,順安正大力推廣“籠養”立體養殖模式,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擴大養殖規模,進一步提高畝均效益。
引進一個項目、聚集一個園區、做強一個產業……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寧國逐漸形成山核桃、畜禽、竹筍等三大骨干產業和中藥材、花卉苗木、茶葉、水產、蔬菜等五大優勢產業。
“全市涉農企業550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3家、省級21家、宣城市級68家;規上企業75家。其中,安徽順安農產品銷售有限公司、安徽詹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7月份銷往蘇浙滬的占比均達50%以上。”寧國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彭小強介紹,寧國市以建設長三角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為引領,大力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初步形成以畜禽養殖加工、山核桃為主導的百億食品及農林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全市現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8家,寧國農產品銷往蘇浙滬總計42.2億元。(記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