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流可以有多美?
時光拉回到三十年前。有著馬鞍山“母親河”之稱的慈湖河,橫貫城市南北,匯聚起西塘水系、王百灘、尖擔溝等眾多支流,奔騰入江。“那時河水清澈,魚在水中游,蝦往水草里鉆,我經常在里面游泳。”在慈湖河邊住了一輩子的陳老先生說。
一條河流能病得有多重?
“又黑又臟的水面上漂著各種垃圾,氣味難聞得很,窗戶都不能開。”國際華城居民李大姐最有發言權。原來,穿過該小區的西塘水系雖只有1.33公里,卻分布著26個排污口。生活污水長年累月直排入河,讓這條河流貼上了“黑臭”的標簽。
而像西塘水系這樣的黑臭水體不在少數,加上上游礦區開發、水土流失加劇等,慈湖河漸漸喪失了昔日的風光。
這樣的河流還治嗎?能治嗎?
早在2008年,我市就啟動慈湖河改造工程,率先在慈湖河中段建立起匯聚生態濕地、河道漫灘、休閑步道、園林景觀等為一體的綠色城市核心活動空間。但治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從根上治、系統治。”市住建局城建科負責人江陸軍說。
2016年,我市全面啟動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委托專業機構對城區92處水體水質、排澇能力和城市排水管網情況進行調查梳理,對綜合判定的35條黑臭水體中的33條采取PPP模式進行治理。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綜合整治”的工作思路,每條黑臭水體都有了“量身定制”的具體整治方案;遵循“控源截污、綜合治理;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水質凈化、生態修復;實時監測、智慧管理”的技術路線,實現近期消除黑臭、遠期達到V類水質的目標;成立領導小組,設立工作專班,定期調度、督查和考核,對項目實施全過程管控,治理進一步提速……
除此之外,完成220條道路、315個小區雨污分流及混接改造,建立水環境偷排偷倒有獎舉報制度,讓污水不再入河;進行王家山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經開區南部污水處理廠、當涂縣污水處理廠提標工作及7座調蓄池建設,大幅提升污水處理能力;落實河長制度,建立運維模式,安裝監控設施,讓河流不僅有“專業管家”,還有監控“衛兵”……從水里到岸上,從官網到排口,從建設到管理,一系列標本兼治的治水舉措得以落實。
目前,33條黑臭水體“洗”盡污濁、臟亂,雨山湖、慈湖河、永豐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體水質得到持續有效改善。作為最后的“消黑”重點,南塘水系、孟塘支渠也已完成主體工程,進入管道回填、綠化恢復等收尾階段。“預計到年底,所有工程將全部完工,實現驗收銷號。”孟塘支渠綜合整治工程負責人韓新平表示。
如今的慈湖河,垂柳在秋風中搖曳生姿,水面被晚霞染得一片火紅,景觀棧橋相連兩岸,園林綠化點綴秋色,廣場上飄蕩著歌舞聲,河兩岸散步的人群熙熙攘攘,成為一片親水宜居之地。“水清、岸綠、景美、河暢,自然群眾滿意,人氣也就旺了。”沿著步道悠然慢行的居民劉文琪開心地說道。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