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馬鞍山市雨山區境內的采石河河水暴漲,一度超過警戒水位。在采石河佳山鄉馬塘村段的河埂上,為引滲排水開出了一道道溝渠,每一道溝渠都是對河埂做的一次“手術”,它們大多出自村民陶有金之手。
自東向西的采石河,一側是連片的農田,一側是企業廠房,河中間的丁周橋已經被淹沒大半。幾天前,陶有金和村民們一起用鋼管和木板搭起一座浮橋,供防汛人員通行和物資運送使用。“這幾天不下雨了,但河堤最容易出現險情,要嚴加防范。”7月25日下午,在采石河邊,今年55歲的陶有金告訴記者。
馬塘村位于采石河邊,對岸就是成片的良田,這一段都是每年防汛的重點。1998年,33歲的陶有金參與過抗洪救災。2016年防汛抗洪,他又沖到了一線,在巡堤查險、護堤固堤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了村里的防汛“土專家”。
“我在這里住了幾十年,守護大埂,就是守護自己的家。”今年接到防汛通知,作為馬塘村丁周村民組組長,陶有金第一時間趕到河堤,帶領村民搭起帳篷、準備物資、安排巡埂。在村民印象中,陶有金法子多、經驗足,遇到問題都會找他。
“在河埂上值守,每天巡查、排險,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就拿開溝引滲來說,不是隨便挖條溝就可以。”看著河埂上的道道溝渠,馬塘村黨總支書記庾躍華告訴記者。
為了及時發現險情,有效處置,陶有金聯系有防汛經驗的村民,成立了一支臨時防汛搶險隊。
“經歷過1998年和2016年的防汛,我和老陶都知道,險情隨時可能發生,尤其是晚上,要是一時找不到有經驗的人來處理,那問題就大了。”庾躍華說。
7月13日,雨下個不停,河水一直上漲。采石河馬塘村段橋南排灌站附近發現滲水點,需要下水查明情況。緊急之下,陶有金套上救生衣跳進河中。經過20多分鐘排查,確定了滲水原因。“作為黨員和搶險隊帶頭人,我必須沖在前面。”陶有金說。
“如果腳感覺到一種吸力,就有可能是管涌;如果用腳堵住就不滲了,可能是一般的滲水……”說起自己查險的土法子,陶有金侃侃而談。從上大堤那天起,他和搶險隊員們已經處理了數不清的險情,每次他都沖在前面。
“老陶在村里很有威望,村民們有事都愛找他。”庾躍華告訴記者,現在巡堤中發現問題,巡堤員都會第一時間找陶有金確認情況,在他的指導下采取處置措施。
記者 賈克帥 通訊員 孫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