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提升貧困村可持續穩定脫貧能力,市科技局聯合市縣組織、扶貧等部門,選派了28名科技特派員,長期扎根服務農村,助力貧困村(戶)脫貧致富。一年多來,28名科技特派員立足貧困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結對幫扶,努力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成為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科技加持 水生菜成為“致富菜”

7月2日,天上下著小雨,含山縣環峰鎮橋聯村立志自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魯照榮站在自家承包的7畝菱角池塘邊上盤算著今年的收成。
2016年在橋聯村的幫助下,靠承包種植菱角,魯照榮脫了貧。脫了貧的魯照榮有一個長長的感謝名單,駐村科技特派員、含山縣農村農業局蔬菜站副站長孫如軒就是其中一位。
“在菱角生長期,孫如軒副站長經常打電話或者實地指導菱角的生產管理。”魯照榮說,如今菱角長勢喜人,7畝水面預計有7000多元的收入。
為了讓貧困戶能早脫貧、真脫貧,橋聯村把產業扶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根據橋聯村的實際情況,我們把水生蔬菜作為橋聯村產業扶貧的抓手,多次到外地進行考察,引進了菱角、芡實、茭白、蓮藕等新品種,在橋聯村進行試種。”在橋聯村,孫如軒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帶領村民科學引種、科學試種水生蔬菜。
在科技的加持下,橋聯村試種的30多畝村集體水生蔬菜綜合畝產能達上萬元,這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還通過免費給貧困戶提供種苗等方式,帶動了12戶貧困戶參與水生蔬菜生產。目前,橋聯村共種植有1000多畝菱角,該村成立的扶貧車間還建立了一整套的清洗、分揀、包裝生產工序,進一步提高了菱角種植、銷售的收益。水生蔬菜成了“致富菜”,讓橋聯村徹底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科學養殖 特派員上門傳授“致富經”

7月2日上午,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山村小路,仙蹤鎮金洼村駐村科技特派員、含山縣農村農業局高級畜牧師丁祖華,來到金洼村山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齊支岳的家。
齊支岳家的鐵門上有塊科技特派員標識牌貼,上面有丁祖華的照片、電話號碼以及從事的主要工作。
“一戶養羊,一戶養鴨,21戶養雞。金洼村有23戶貧困戶從事養殖業,每一戶我不知跑了多少趟,現在我已經成為金洼村的‘活地圖’。”丁祖華說。
“養殖過程中,最怕的是疫病。”丁祖華說。為了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術,丁祖華還于今年春天在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開了一個培訓班,為養殖戶從引進品種到疫病防控再到育肥,提供適合的建議。
齊支岳因病致貧,身體恢復后,靠養羊脫了貧。齊支岳養羊雖是一個“老把式”,但更多的時候是憑經驗養殖。丁祖華每每看到,都要花力氣糾正“老把式”的養殖方法,扭轉到科學養殖的路子上來。
正是因為下沉到貧困戶家中,加上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金洼村養殖的羊膘肥體壯,小雞仔、小鴨仔的成活率在95%以上,23名貧困戶也早已通過養殖實現了脫貧。
科技種茶 為貧困村種上一棵棵“搖錢樹”

含山仙蹤鎮六衖村苗竹梢村的一處山洼處,豎著一塊大牌子,上面寫著數行醒目的大字:“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這塊牌子所立的地方,是一塊擁有170畝安吉白茶、黃金芽等品種的生態茶園。
“利用六衖村適合茶葉生長的山場資源,苗竹梢村這塊土地平整出來后,集合了包括六衖、五里、駱集、金洼在內的仙蹤鎮四個貧困村的財力,每個村出40萬元,共計160萬元,共同開發。”指著今年3月份剛栽種下去的茶樹苗,六衖村駐村科技特派員肖平告訴記者。作為科技特派員,肖平全程參與指導除草、抗旱、病蟲防治等茶園管理。
據悉,茶樹栽培四年后可以采摘。這處茶園將成為仙蹤鎮四個貧困村的“聚寶盆”,每一棵茶樹都是村集體經濟的“搖錢樹”。
這僅僅是3名科技特派員扶貧故事,全市還有25名科技特派員,他們的科技扶貧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全市28名科技特派員下沉到村間地頭服務,為貧困戶進行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和田間指導,讓他們能夠成為種植養殖技術的行家里手,為可持續性脫貧攻堅,斬斷“窮根”提供助力,為全市28個貧困村出列,近3萬人摘帽脫貧貢獻“科技力量”。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王亞夫 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