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通江河流當涂姑溪河青山大橋段的水面上卻有燈光閃爍。正在岸上巡邏的護魚志愿者程有清、劉素榮見有人違法捕魚,立即報告漁政執法人員,執法人員當場查了個正著。
程有清、劉素榮原來是姑孰鎮西大社區的漁民,常年在長江及其支流姑溪河、青山河中捕魚,去年得益于“漁民上岸”好政策,已徹底告別了“吃不飽”的江河捕撈。岸上有了公租房,經培訓后也有了新營生,但對江河的那份情感無法忘懷,總是不由自主地跑到江河邊發發呆。今年5月,原本同是漁民的劉凱了解大伙對魚的“不了情”,就鼓動說,魚沒得捕了,不如當個“護魚人”,這樣還是和魚打交道。沒想到大伙紛紛贊同!6月12日,劉凱發起成立的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獲民政部門批準,首批50多名會員中,除了30多位漁民外,還有10多位環保志愿者、垂釣協會成員加入。
劉凱有這么大的號召力,與其早年上岸創業有成不無關系。劉凱出生于1971年,往上能數得清的祖輩都是“捕魚人”,從小就在漁船中長大。14歲時,因為江河漁獲越來越少,難以養活一家人,父親就轉行搞起了水上運輸。27歲時,劉凱說服父親,賣掉80噸的水泥船,舉債75萬元造了一艘1100噸的鐵質船,后來經過幾次更新,船的噸位達到4000噸,為上岸創業掘得滿滿一桶金。2015年,劉凱注冊創辦了一家船艇制造有限公司,專門生產快艇,吸收10多名漁民上岸就業,年產值逾千萬元,成為漁民們心目中上岸創業的一個榜樣。
“加入漁業資源保護協會,不掙一分錢,完全講奉獻,要實實在在做點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沉在水底不冒一個泡。”被推舉為會長的劉凱和大伙兒約法三章。協會成立當日,劉凱出資為大家添置了必要的裝備,還以協會名義將一艘新造的快艇無償借給縣漁政執法部門使用,贏得大伙兒一片掌聲。
“現在我們的行動已被偷捕人反偵察上了。”一臉黝黑的劉素榮口氣中透著幾分驕傲。協會成立后,劉素榮和程有清、吳小寶、程有明、趙金保、王富保等6位原漁民自愿組成護魚巡邏隊,3人一組,騎上電瓶車,分兩路沿江河大堤隨機開展巡邏。協會成立20多天,已巡邏18次,每次沿著江河大堤往返10多公里。在協會的協助下,至七月初,該縣已清理網具500余條、暫扣涉嫌捕撈船只7艘,已查獲立案11起、移送公安立刑事案件2起,行政處罰案件6起。“好在大伙兒都是夜貓子,捕魚時就養成了起早貪黑的習慣,這正是偷捕人最忌憚的。”劉素榮還自豪地說,上岸后住上公租房,妻子、兒子都就了業,自己也經過職業培訓有了一技之長,家人對自己當一名護魚志愿者非常支持。
年近六旬的程有清是護魚巡邏隊年齡最長的一位,以漁民身份當了12年當涂縣捕撈養殖協會副會長,去年才卸任,今年又加入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還是副會長。從“捕魚人”變身“護魚人”,程有清感到肩頭的擔子更重了,好在對所在的西大社區500多戶原漁民都知根知底,工作做起來往往事半功倍。“長江‘十年禁漁’,我要當好十年的‘護魚人’。”程有清穿上印有“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的背心,吆喝上同伴,又開始了護魚巡邏。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