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中國主題是“美麗中國 我是行動者”。在馬鞍山,也有這么一群節能環保企業“行動者”,他們是高新技術企業,在市科技部門的幫助支持下,通過科技“掘金”節能環保產業,以科技力量推動環境治理,“水陸空”三位一體為馬鞍山“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建設貢獻科技力量。
“2019年,全市戰新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18.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占戰新產業產值比重達20.4%。
截至2019年底,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89家,其中節能環保領域高新技術企業70余家,總產值近120億元。節能環保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活動費用達到13.6億元,占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活動費用總量的35.49%,已成為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水中探寶:將污水變為企業發展“寶水”
在馬鞍山眾多高新技術企業中,涉足節能環保,做“水”文章,將污水變為企業發展“寶水”的企業有不少,安徽黃河水處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家2007年成立的民營企業,是專業從事水處理技術的系統環境服務商。目前,在污水處理、水生態修復技術方面擁有8項發明專利、47項實用新型專利,并于2016年4月份成功掛牌新三板。
在東湖公園,有一個藏身公園一角的綠色集裝箱,就是該公司的產品——安科曼MBR反應器。“我們的產品通過活水循環、曝氣復氧、原位水質凈化、原位膜凈化、底質改良菌投放、水生植物和動物恢復、水生態系統構建等河道污水處理工藝流程,提升河道水質和水生態景觀效果。”安徽黃河水處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副經理何婷介紹,目前,該產品已銷售17臺套,實現產值4000多萬元。
科技戰“疫”,水處理環保企業當仁不讓。馬鞍山市華騏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率先扛起大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憑借多年形成的研發儲備,華騏環保圍繞“疫情醫療廢水廢氣病毒控制”等不同領域,立項數十個科研項目。“定點收治醫院、方艙醫院廢水是風險水平極高的潛在二次污染源,具有重大人群暴露風險和次生健康風險。”華騏環保董事長王健介紹,該公司研發的醫療廢水生物強化反應設備日處理醫療廢水達200噸,為湖北黃石抗擊疫情提供了“科技利器”。
土里生金:從土壤里挖發展“金礦”
“土壤修復,屬于點‘土’成金。”馬鞍山科邦生態肥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旺全說,公司立志于打造亞洲最大的生態肥基地,立足于先進的生態肥技術,從土壤里“尋寶”。
據介紹,該公司是國內首家一體化專業從事生態肥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授權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其“水稻專用型肥料生產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項目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對農業而言,效果成就影響力。“可以有效地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改善土壤板結,還能增產。”唐旺全介紹,公司曾在山東做過生姜田間對比試驗,使用生態肥的生姜地,每畝可增產500公斤。另外,在和縣進行過辣椒田間對比試驗,不僅減少用水量,提早了采摘期,還實現了每畝9.3%的增產。
環保產業歸根結底是高科技服務型產業,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發、創新才是產業的靈魂。近年來,該公司分別與安徽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了10余項產學研合作項目。僅2019年,投入研發費用286萬元,實現產值7156萬元。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1-4月份該公司生態肥等產品仍實現產值4370萬元。
天朗氣清:從大氣里尋發展“氣運”
守護藍天白云,是眾多環境保護企業的共同奮斗目標。我市眾多致力于大氣治理的環保企業,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改善生態環境的道路上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安徽欣創節能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我市大氣污染治理重點企業之一。該公司深耕大氣污染治理領域,擁有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工程設計資質甲級,是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國家環保裝備制造規范條件企業(大氣治理),2019年榮獲中國新三板年度風云榜最佳公司成長獎和北極星杯“十大冶金脫硫企業”。
“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11億元,隨著中國寶武戰略重組馬鋼集團,欣創公司也融入了寶武大家庭,有了更高的發展平臺和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2020年,我們營業收入有望實現30%-40%的增長。”安徽欣創節能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凡信心滿滿。
近三年,欣創環保科技研發投入比例在4%左右,與清華大學、中科院、安徽工業大學等對接優質創新資源,從產品、技術、市場到組織管理不斷進行配套創新,針對國家最新環保要求,在超低排放、低溫催化劑、焦化廢水等領域重點研究,合作開展技術研發。截至目前,公司在工業煙氣粉塵治理、環境設施專業化運營、市政污水治理與生態修復(PPP模式)、水處理藥劑及工藝化學品開發、環保除塵產品制造等領域取得了79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6項。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