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經濟熱詞。
作為一座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城市,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速邁向“智造名城”,我市主動把握機遇,搶抓政策紅利,以加快推進5G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改造、工業互聯網應用等為重點,精準發力“新基建”,加速“智變”制造業,為產業轉型升級“蓄勢賦能”,推動工業經濟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積極布局5G相關產業鏈
4月15日,在全省第四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馬鞍山分場活動中,總投資4.2億元的慈湖高新區中電泰日升項目正式開工。項目建成后,將年產鋁合金屏蔽殼、電路板功率器件散熱片等5G通訊結構件168萬套。
作為新基建的“排頭兵”,5G產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得益于前期積極培育,目前,全市共有三優光電、易銳光電、東科半導體等20家企業生產5G相關產品,涉及5G基站、光通信、電源芯片等領域,部分產品性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為進一步加快產業鏈布局,搶占先機,我市突出項目引領,今年將續建和計劃開工5G應用研發項目38個,儲備項目22個,其中21個項目計劃投資超5億元。與此同時,我市還將加大5G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推動關聯產業、企業圍繞5G應用及終端產品持續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積極培育通信通訊、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不斷培育壯大新動能。
實現“萬物互聯”,5G基礎設施建設須先行。
今年,我市預計建設5G基站1061個,實現市區及縣城城區5G網絡基本覆蓋;到2021年,建設5G基站2000多個,5G網絡向農村延伸,實現鄉鎮及行政村基本覆蓋。
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
長期以來,由于現場設備分布較廣且散,馬鋼港務原料公司通信、傳輸、指揮、調度手段較為落后。為進一步改善生產環境、提升勞動效率、優化生產流程,中國聯通與馬鋼公司聯合設立“中國聯通5G創新中心——馬鋼聯合實驗室”,運用5G、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開展工業互聯網應用,在馬鋼港務原料公司建設示范項目,通過新建5G基站、架設邊緣計算服務器、布設傳感器,使得信號傳輸時延從30毫秒以上降低到10毫秒以下,大幅提高了設備可靠運行水平,同時顯著降低了安全隱患和環境風險。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基礎。我市充分運用5G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的技術優勢,加強運用5G技術的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建設。同時,在疫情期間,市經信局還牽頭召集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運營商,向企業提供云服務,幫助近百家企業實現遠程辦公,助力復工復產。
下一步,我市將聚焦鋼鐵、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引導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技術,推動工業企業生產設備、研發工具、業務系統等云化改造和云端遷移,不斷提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推動制造業加速“智變”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智能制造已然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通過加快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數字化生產線培育建設,不斷提升制造業技術裝備水平和質量效益。
接下來,我市將從“點、線、面”(“點”即深入開展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線”即生產線和車間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面”即打造智能工廠)三個維度發力布局智能制造,建成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化生產線,大力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截至目前,山鷹紙業、海底撈、馬鋼股份等一批企業累計意向實施80個以上智能化改造項目,預計總投資39.89億元。
我市還將引進專業機構,合作建設“工業大腦”,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數據及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應用,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幫助企業提高效率、提升品質、降低能耗。同時,隨著“新基建”帶動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工業機器人將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我市將大力推動智能裝備(機器人)產業基地不斷做大做強;此外,通過組建安徽工業大學馬鞍山產業學院,不斷提升智能制造支撐能力。
記者 劉挺 通訊員 趙文翔 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