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說起來簡單、容易,但是做起來繁雜、瑣碎,不僅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的強烈意識,而且還要有“吃得起辛勞、擔得起責任”的堅定決心。和縣烏江鎮周集村扶貧專干陳曉偉就是這樣一位吃得起苦頭、擔得起責任的扶貧干部,他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受當地群眾的贊許。
扎根基層 當好“調查員”
2017年5月,陳曉偉離開人民銀行馬鞍山市中心支行優越的工作環境,成為烏江鎮周集村扶貧專干。駐村后,陳曉偉迅速轉換角色,適應新環境。
為了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村里基本情況,陳曉偉與扶貧工作隊其他成員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調查研究,了解當地風俗民情、經濟發展情況、村發展計劃、村里亟待解決的問題等。
周集村交通閉塞,村集體經濟為零,轄區內沒有廠礦、企業,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和種田。為解決周集村長期落后的貧困面貌,陳曉偉和村干部一道傾聽干部群眾的意見,在經過反復討論和修改后,結合村實際情況擬定了《周集村2017—2019年脫貧計劃》,明確了扶貧開發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
為幫助周集村增收,陳曉偉發揮自己在人民銀行工作的優勢,為周集村爭取項目資金267.7萬元,為周集村“金菜地”脫貧工程實現全覆蓋奠定了基礎。
創新舉措 當好“戰斗員”
為加快脫貧攻堅步伐,陳曉偉和村兩委創新扶貧新舉措,成立了周集村集民農業農村專業合作社,業務范圍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管護、物業管理、環境整治綠化、衛生保潔、種養殖業,并按各項業務內容分別辦理經營許可證。有了集民農業農村專業合作社,村民在家門口實現打工增收。
兩座60千瓦36組的太陽能發電裝備,2017年底順利并網發電;村張寶荒灘龍蝦養殖項目,每年增加村集體收益2萬元;發展村蔬菜大棚項目,村集體每年凈收入3.5萬元……與此同時,陳曉偉參與協調馬鞍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人行馬鞍山市中心支行、市城鄉規劃局、市移動公司、縣人大、縣交運局、縣規劃局落實幫扶資金230萬元,為周集村“金菜地”工程、村級亮化等工程引來了扶持資金。
一心為民 當好“勤務員”
駐村三年來,陳曉偉一直堅持吃住在村,每月住村不少于22天。
“作為家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卻是極不稱職的,我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采訪中,陳曉偉感慨良多。
“但對工作我是無愧于心的。”陳曉偉表示,駐村以來,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到貧困戶家中走一走,坐一坐已成為他的工作常態,“群眾的滿意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2020年2月16日,周集村殘疾村民李富蘭丈夫張松武因病去世,導致其低保費無法領取。
“因為李富蘭家里各項補助領取包括低保金發放存折都是其丈夫的名字,按照規定,其他人是不能代領。而身患殘疾的李富蘭根本無法到銀行完成相關變更手續。”陳曉偉說,在了解情況后,他與鎮民政部門、郵儲銀行等部門溝通,采取微信授權的非現場方式,為李富蘭重新設立了賬戶,確保一季度低保金如期發放到她的手中。
給困難群眾送衣送物,給慢性病群眾辦理慢性病證,為困難家庭學生申請雨露計劃……幾年來,像這樣的事情有多少,陳曉偉自己也記不清了。“每當看到群眾滿意的笑容,我內心也是快樂的!”陳曉偉說。
記者 陳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