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無魂不立,國無魂不強。“魂”,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傳承文化根脈,挖掘思想資源,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精神力量,才能“筑文化魂、強中國夢”。
近年來,我市以基層黨建為抓手,以文化建設為推手,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文化教育功能,不斷探索“黨建+文化”助力文化傳承新模式,以黨的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了黨建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為文化傳承注入了紅色能量。
在眾多的文化傳承中,當涂縣的李白文化、千字文、當涂民歌等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尤為亮眼。在黨建引領下,守衛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使得當涂兒女樹立了文化自信,也讓他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
“黨建+文化” 讓文化之魂根植血脈
作為有著一千四百多年歷史積淀的當涂,文化自信由來已久。
當涂是《千字文》的故鄉。1500多年來,千字文一直承擔了漢民族幼童啟蒙教育的重任,它集“識字”與“教化”于一體,深刻地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對粗通文字的幼童而言,它甚至構成了他們深層次的主體意識。而當涂更是將這種蒙學教育發揚光大,從兒童誦讀到成人研學,再到黨員干部的廉政教育,當涂縣以黨建引領,樹牢文化保護傳承意識,探索建立文化傳承機制,設立千字文書院供世人研學品讀,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挖掘,讓這些內在的、深層的、精神的東西被“具象化”,讓文化“被看見”,讓傳統“被活化”。
一同“被活化”的還有當涂的姑孰畫派。姑孰畫派是明末清初時期一個重要畫派,那時的當涂是該區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以蕭云從為領袖的姑孰畫派與當時的新安畫派、宣城畫派等共同構成了皖南畫派的中堅力量,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如今姑孰畫派已經傳到了第三代傳承人魏然的手中,作為黨員的她通過整合姑孰書畫院,發現培養當涂本土美術后備力量,厚植本土人才優勢,繁榮、復興、繼承、弘揚民族文化,不斷擴大畫派影響力。如今被收錄在縣博物館的30米長卷《太平勝境》,更是姑孰畫派的得意之作,記錄了當涂的秀美山水和城市變遷。
“黨建+傳承” 激活傳統文化新內涵
說到傳承與發揚,就不得不說一說當涂縣谷氏家族與李白的千年一諾。
因先祖谷蘭馨與李白交好,臨終遺訓子孫世代照看李白墓,谷氏家族一守便是千年。千年來,無論是時代變遷抑或是炮火洗禮,谷氏家族始終秉承諾言,對大青山的李白墓園不離不棄。當守園的交接棒傳遞到第49代守護李白墓的傳承人谷常新手里時,他謹記家風家訓,不但要守護好詩仙墓地,同時,還在如何傳承發揚詩詞文化上下工夫。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谷常新時刻不忘做好李白文化的宣傳,向外界推介家鄉。他先后與四川江油、湖北安陸、山東濟寧、中國李白研究會的李白專家們聯系求學,了解李白一生的傳奇故事;同時,他還參加李白文化高端論壇等活動,通過推介讓國內外友人了解李白、了解當涂。
“李白墓園現在成了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都有學校組織學生來墓園開展古詩詞吟詩、研學活動。”谷常新說,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現在定期舉辦的兒童吟詩活動,就是要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新內涵,不斷學思踐悟,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形成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黨建+產業” 探索文化傳承新途徑
當涂民歌起源于白纻歌舞,擁有千余年歷史,是將農民勞動與歌舞結合的藝術形式。黨員王愛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涂民歌的省級傳承人,一直以來,她免費教授傳承民歌,堅持結合時代旋律創作,以“美好鄉村建設”“生態環保”“疫情防控”等為主題,創作文化服務精品。在王愛玉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民歌手從當涂縣民歌藝術館等民歌傳習點走出。
《粑粑好吃磨難捱》《小妹子送飯下田沖》……當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民歌的形式代代相傳,它們在當涂縣桃花村“勤嫂子”農莊里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來游玩的旅客特別愛聽,不僅愛聽,還要學著唱,唱完還將老鄉們的特產農貨搶購一空。就這樣,當涂民歌跟著他們的腳步越走越遠,當他們載著“勤嫂子”農莊里的特產回到家,一掃特產上的二維碼,當涂民歌便再次響起。
就這樣,聽唱當涂民歌作為一個特色旅游環節融入了當涂縣的鄉村旅游項目。“勤嫂子當涂民歌研學旅游基地”將來源于民間的當涂民歌再次還原到人民生產生活中,既開展民歌展演,也經營文旅項目,形成了保護、發展、研究、經營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格局,讓當涂民歌得到更接地氣的傳承與保護。自基地開課以來,桃花村村民紛紛積極報名學習,現已有100余名學員,民歌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
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撒前進 俞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