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含笑,柳絲如煙,發展正當時。清溪鎮白衣村里采茶、制茶一片繁忙,香泉鎮新建村中桃花謝去桃結果,“新上馬”的產業生機勃發;烏溪鎮七房村新一輪蟹苗培育播種已然開始,丹陽鎮百峰村郁郁蔥蔥的林木即將“出嫁”,“老牌子”的實力穩扎穩打……在馬鞍山大地,各村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加強基層黨建為統領,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切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自我保障、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能力,邁出了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的鏗鏘步伐。
頂層設計 變“單兵作戰”為“全域謀劃”
含山縣在縣經濟開發區實施標準化廠房合作共建項目,48個村參與其中共獲“一杯羹”;在市縣財政支持下,和縣29個薄弱村入股“和縣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合作園區”,當起了“房東”;當涂縣10多個單位結對包保江心鄉各個村,出錢出力扮靚人居環境,打造“長江第一花島”……這樣大手筆的動作,在全市上下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之時是舉不勝舉。
窮家難當,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過去,由于行政村“無錢辦事”,導致村級黨組織“有心無力”。破“繭”刻不容緩!2019年7月,全市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成立,《關于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出爐,明確了發展目標、推進計劃和保障措施。
資金、項目開始在鄉村集結。市財政安排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2000萬元,各地通過安排專項配套資金、整合產業扶貧資金,累計安排扶持資金7700余萬元;分別給予2019年市級重點扶持25個“培強扶優”、100個“薄弱村”不低于50萬元和30萬元的分檔補助;以縣為單位建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庫,以鄉鎮為單位確定發展項目,實行“一村一策”,分類推進實施,為納入市縣兩級扶持的202個村確定發展項目368個。
我市還建立村級集體經濟激勵考核機制,實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績效與村干部收入掛鉤,并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情況納入鄉鎮對村年度目標考核必考內容,促使基層黨組織書記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時刻記在心上、抓在手上。
組織引領 變“單一模式”為“多元發展”
毛灘村黨總支立足村情,盤活原帶鋸廠、俞老村20畝茶廠等資產,利用閑置土地、盤活荒山資產、流轉農民土地等,形成瓜蔞扶貧基地、林特經濟等優勢產業,不僅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還在2019年實現村集體收入54萬元,為貧困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新途徑。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近年來,我市各級黨組織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采取靜態授權方式,將集體資源性和經營性資產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全體成員,讓農村“沉睡的資本”活起來。同時,通過“支部+合作社”“支部+龍頭企業+基地”等黨建新模式,或成立農民合作社,或選擇一些在產業帶動及收益方面較好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通過盤活集體資產“入股”置業、利用集體資源出租增值、發展鄉村旅游等多種形式,撬動發展富民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9年,我市掛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342家,經濟合作社83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我市堅持把致富帶富能力強作為選配村黨組織書記的重要標準,把一批自身有項目,能帶動群眾發展項目的優秀人才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提高村級黨組織引領發展的能力,實現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選派全覆蓋。
激發活力 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
當涂縣姑孰鎮靈墟村成立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盤活全村閑置土地、林地等資源,流轉農戶荒地,建設150畝黃桃、花李經果林種植基地,變往日“包袱”為今日財富;和縣石楊鎮花園村成立和縣花園勞動服務有限公司,承攬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改廁等工程業務,為村民搭建起了“應聘”工作平臺,用優質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鄭蒲港新區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把支部建在項目上,大力發展瓜蔞、菊花、石斛等種植產業和稻蝦共生養殖產業。白橋鎮陳橋洲村菊花種植收入25萬元,姥橋鎮姥長村在“稻蝦共生”產業上“賺”了53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如火如荼開展,產業效益逐漸遞增。近年來,我市在不斷的實踐中,創新形成了“資產盤活型”“服務創收型”“產業帶動型”“抱團發展型”等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的發展模式,結出了一個個“碩果”。
據統計,2019年全市423個村(含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為14962.96萬元,村均經營性收入達到35.37萬元,較2018年村均增加6.87萬元。全市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79個、占比18.67%,較2018年凈增18個、增幅29.5%;5萬元以下的村消除3/4以上,2萬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消除,超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