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深化四地法院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綜合治理,8月7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徽省馬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司法助力長江大保護工作會商會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安徽省馬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主辦,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汪紹平會議現場進行指導,馬鞍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尹宗應致開幕辭。
▲馬鞍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尹宗應致辭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郭偉清,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蔡紹剛,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涂冬山,安徽省馬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高銳,均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馬鞍山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邰玉金主持,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環資部門負責人,四地中院院領導、環資等相關部門及部分基層法院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近年來,滬蘇浙皖四地法院通過跨區域司法協作、系統化綜合治理,為美麗長三角的建設貢獻了堅實的司法力量。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馬鞍山首個“長江保護日”即將到來之際,召開本次會商會,標志著四地法院在推動“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格局上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
▲安徽省高院副院長汪紹平講話
汪紹平副院長在講話中指出,此次會議是四地法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高質量發展司法保障的嶄新平臺。他對四地法院深化環資司法協作提出三點期望:一是找準發展經濟、保障民生和保護環境之間的平衡點,積極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有益經驗,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態環境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追求新期待,形成司法護航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二是積極推進新時代環境法治進程,持續深入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合力解決長江大保護過程中法律適用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提升守護青山綠水和增進民生福祉的司法能力。三是健全完善現代化環境法治保障體系,服務生態環境流域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好保護與發展之間關系,一體推進河湖岸庫協同治理,以司法助力綠色發展為引領、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讓人民群眾在長江大保護中切身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上海二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郭偉清:
當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厚積薄發的關鍵時期,需要長江流域各地法院齊心協力,四地法院要進一步加強長江大保護環境治理與司法協作。
深刻認識長江大保護重大意義,把握司法保護理念要求
四地法院要立足發展維度,認識到加強大保護是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持久的綠色動能。立足治理維度,認識到加強大保護是促進長江流域環境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克服整體性生態保護和區域性行政管理之間的內在張力,不斷創新協同治理機制,增強流域環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立足司法維度,認識到加強大保護是提升長三角區域司法協作成效的重要抓手。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進一步提升環境司法協作水平和實效,為跨域司法一體化增添更多美麗綠色的新風景。
四地法院要準確認識到長江流域司法保護的特點,做深做實長江大保護環境治理與司法協作。把握長江大保護系統性特征,司法保護要體現系統完整性理念。統籌兼顧,注重生態保護與區域內經濟、社會等多元利益的綜合平衡。把握長江大保護復雜關聯性特征,司法保護要體現有機協同性理念。加強司法保護措施之間,司法措施與行政措施之間的配合,協調處理好長江大保護相關各方面之間的關系。把握長江大保護動態性特征,司法保護要體現主動適應性理念。及時根據形勢變化調整司法保護措施,有效發揮預防污染和修復環境的作用。
凝聚長江大保護司法合力,加快構建共保聯治大格局
加強相關主體之間的協商、互動,不斷提高司法服務保障長江大保護的成效。深化適法統一,提升司法保護水平。依托跨域審判資源協同平臺、“民商事審判思維訓練營”等特色平臺,聚焦重點領域,進一步彌合執法辦案分歧、破解司法保護難題、提升審判質效水平。擴大內外協作,夯實聯合治理基礎。加強法院系統內部協作,進一步打通案件管轄、評估鑒定、跨域執行合作等環節的堵點難點,釋放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的專業審判機制效能。擴大對外協作,進一步加強司法與行政執法機關、社會性力量等協同合作,強化信息通報、形勢會商、糾紛化解、生態修復等方面的銜接配合。加強示范推廣,打造跨域共治樣本。抓住家門口的示范區機遇,發揮好中級法院“統”的優勢,聯合轄區法院進一步強化治理示范效應,共同推動形成區域聯動、分工協作、成果共享的長江大保護聯治格局。
拓展長江大保護創新思維,不斷培育司法保護新動能
長江大保護是一場持久戰,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探索司法保護新路徑。立足新階段,持續深化改革創新。牢牢把握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堅持以改革的思路、創新的精神、市場的手段,持續優化共保聯治體制機制,激發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人民群眾在長江大保護事業中的參與感、獲得感。拓寬新視野,統籌推進發展保護。圍繞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推進韌勁城市建設、壯大綠色產業集群、發展綠色服務業等重點工作發力,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提升長江大保護的“含綠量”和“含金量”。擁抱新技術,更好賦能綠色司法。借助全國法院“一張網”建設契機,在已有協作基礎上繼續推進審判數據無縫對接,適時開展司法數據大會商,合作開發數字應用場景,共同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提供更充分的數字支撐。
江蘇蘇州中院黨組書記、院長蔡紹剛:
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是推動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履行環境資源審判工作職責,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蘇州法院將繼續踐行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環境司法理念,主動借鑒上海、浙江、安徽等長三角兄弟法院先進工作經驗,持續深化交流與協作,為長江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再立新功。
一是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切實筑牢長江保護司法屏障。蘇州法院切實有效發揮司法審判的懲罰教育與保護職能,切實以司法之力守護長江流域一江清水和保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嚴厲打擊各類環境資源犯罪,堅持“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的懲治標準,真正讓污染者付出沉重代價。不斷創新司法裁判規則,積極應對新類型案件,罪名適用上更加偏重實質,突出環境核心權益保護,有效打擊和震懾犯罪行為。切實優化審判執行效果,積極鼓勵當事人采取補植復綠、增殖放流、技改抵扣等方式修復受損生態環境。
二是依法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有力護航綠色高質量發展。蘇州法院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牢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工作理念,不斷深化能動履職實踐,依法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向綠而行。堅決守護長江生態之美,出臺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工作意見,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妥善處置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鄉建設節能低碳發展案件,有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有力保障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專門成立服務保障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組織實施平安建設、營商環境、綠色發展、民生服務、基層治理等五大工程,助力示范區有效發揮“試驗田”“樣板間”作用。扎實推進太湖綜合治理,加強太湖島嶼和水域的生態環境保護。
三是積極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有效推動受損生態環境高效修復。蘇州法院在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同時,積極創新生態修復工作機制,努力實現司法審判與生態修復“雙輪驅動”。全面構建覆蓋蘇州全域的司法生態修復基地群,滿足不同類型生態環境的替代性修復需求,進一步突出了人民法院服務保障長江大保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太湖綜合治理等重點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積極創新生態修復資金管理使用機制,制定出臺全省首個司法生態修復資金管理辦法。大膽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修復規范化流程,與檢察、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多個生態環境修復工作規程,明確生態環境修復工作中參與主體、職責分工、程序銜接、驗收機制等。
四是堅持依法能動履職,加快融入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蘇州法院依托案件審判執行,積極通過司法建議、府院聯動、司法宣傳等方式,有效助推長江流域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加強環境違法行為源頭治理,針對環境行政執法中的普遍性、傾向性、趨勢性問題及時發送司法建議,促進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完善環境立法執法司法全流程銜接機制,就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生態環境資源修復等事宜確立長效互動機制,通過參與立法咨詢、論證工作,為生態環境科學立法貢獻力量。持續發揮司法裁判價值導向作用,通過巡回審判讓社會公眾零距離接觸庭審,切實加強對環境資源新領域、新類型案件的研究,積極培育典型案例。
浙江嘉興中院黨組書記、院長涂冬山:
近年來,嘉興法院牢固樹立“兩山”理念,突出生態環境修復這一核心內容,在全省率先實現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全域覆蓋,積極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務代償”等新型生態司法保護措施,不斷完善跨域司法協同機制和多部門聯合保護機制,全面推進錢塘江、大運河、太浦河等跨流域大保護,以司法之力鞏固綠色長三角生態環境保護成果。
四地法院要持續深化協同保護、綜合治理,以高質量司法服務保障長三角綠色一體化發展。
一是要提高站位,進一步凝聚系統治理共識。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大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牢固樹立系統理念,不斷增強保護措施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實現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保護。要強化治理對象的系統性,著眼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推進環境資源的全量要素一體化納入司法協同保護范疇,構建起涵蓋面更廣更全的司法大保護體系。要強化治理主體的系統性,加強跨地域、跨部門聯動合作,共同形成流域治理協調機制,加快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強互補互促,進一步凝聚長江大保護的合力。要強化治理效益的系統性,既要深入踐行恢復性司法長效機制,以真實可感的“增綠”,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還要生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促進發展轉型的“增值”,合力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切實為生態添綠筑牢堅實根基。
二是要聚焦重點,進一步提升能動履職成效。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就更要把握好重點關鍵,秉持最嚴法治理念,聚力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聚力守牢生態紅線。對環境資源違法和犯罪行為實施“全要素、全環節、全鏈條”懲治與預防,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沉重法律代價,以最嚴格制度壓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剛性責任。聚力污染防治攻堅戰,要統一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件裁判尺度,追究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和自然資源的民事責任,要妥善化解環境資源行政爭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統一。聚力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珍稀植物保護等多種類型的司法保護基地建設,有力促進生物多樣性資源恢復。聚力加快綠色轉型,以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為引領,更加有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培育壯大,綠色技術和綠色產品積極發展,努力助推形成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產業結構和體系,不斷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三是要健全機制,進一步放大整體協同效能。強化整體性、系統性保護,需要四地法院進一步集聚有效審判資源,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積極有效地回應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整體保護的發展需求。共同做實理論研究,目前環境資源案件跨區域間部分規則不盡一致,需要繼續加強理論研究,深化細化規則,并將逐步形成的環資審判理念上升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更好指導審判實踐。共同深化機制改革,共同探索符合環資審判的程序運行機制和實體裁判標準,以一體化的法治規則助推四地間環境保護的協調運行。探索建立重大環境案件會商制度,跨域邀請多主體參與,聯合發布典型案例,推動法律適用效果和環境保護效果在更廣范圍更好實現有機統一。共同拓展治理效能,進一步做實恢復性司法長效機制,完善環境修復責任制度和生態修復資金的管理規范,持續深化環境司法和執法的銜接配合,抓實抓細源頭共治,共促雙贏多贏共贏,全面凝聚建設長江流域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強大合力。
安徽馬鞍山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高銳:
四地中院共商“司法助力長江大保護”,共同擎起司法助力長江大保護旗幟,目的是攜手破解司法難題,共同提升審判整體效能,合力書寫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聚焦理念共融,打造流域司法保護新格局
以法治方式筑牢長江生態安全屏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不分區段,加強協作,共同推動實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生態美景。一是秉持全局觀念。四地同住長江邊、共飲一江水,雖因集中管轄原因,導致職能有所不同,但轄區法院各具優勢,都有審判職責,讓轄區內更多基層法院參與進來,交流經驗、共克難題,既能體現輻射帶動效應,也能統一和完善裁判規則,更好地實現“以全流域謀一域、以一域服務全流域”的愿景。二是堅持系統理念。長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既涉及對河流、濕地等自然資源保護,也涉及對水體和水生動植物等生態系統維護。四地轄區法院可以根據“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要求,在審判專業化建設、案件類型化審理、基地多樣化打造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實現協作效能最大化。三是增強補位意識。長江環境污染“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因水流作用,同一違法行為可能對不同區域造成影響。在追究行為者民事責任時,當同時出現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時,堅持生態損害賠償訴訟優先,以彌補環境污染對本地造成的損害。同時,依法支持社會組織在四地轄區法院協作范圍內,在生態損害賠償訴訟請求外,補充提起公益訴訟,實現不同訴訟程序的相互補充、有效銜接。
聚焦機制共建,激發環資審判執行新動能
與其他訴訟“立審執”相比,環境資源案件的審判執行工作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協作,尤為重要。一是深化鑒定協作機制。環境資源案件專業性強,訴中委托鑒定現象普遍,特別是對動植物種類和價值的鑒定。四地轄區法院與本地鑒定機構聯系緊密,對本地鑒定資源更加了解,可以在整合現有資源基礎上,實現區域鑒定資源共用共享、擇優推薦,保障鑒定程序順利進行。二是深化適法統一機制。通過同堂培訓、要案會商等方式,共同加強對碳匯交易等重大司法政策和疑難法律問題的研究,共同探索不同類型案件裁判規則和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圍繞長江水體保護和生態系統維護,聯合發布相關典型案例,一體推進法答網、案例庫運用,促進法律適用統一。三是深化跨域執行機制。對跨域的生態環境修復、禁止令、勞務代償、第三方治理等特殊執行事項,可以實行委托執行或協助執行,由被執行人主要財產所在地或生態環境受損地的轄區法院負責執行。
聚焦經驗共享,塑造服務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做好長江大保護的“大”字文章,找準司法保護切入點、著力點,加強司法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交流,促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共同深化審判理論研究。四地轄區法院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共同發揮“數字司法”能動作用,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大數據分析長江生態環境受損原因及修復路徑,為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實施長江生態環境精準防治提供科學依據。二是積極推動生態補償落地。2024年6月1日實施的《生態補償條例》,對補償原則、補償機制、補償方式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各地在黨的領導下,在政府的主導下,統籌協同推進,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四地轄區法院應當為黨委政府搭建溝通橋梁,努力建立“法院協作+政府共商+機制共建”生態保護補償體系,實現補償效果“乘數效應”。三是攜手拓寬司法保護范圍。長江岸線擁有大量資源、能源和產業,長江流域也形成不同文化遺跡。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從來不是一座“孤島”,四地轄區法院將“生態環境、文化遺產、產業經濟”一并納入保護范圍,積極拓寬“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路徑,促進區域市場統一開放和產業布局優勢互補,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會上,四地中級人民法院共同審議并簽署了《關于落實生態<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協作倡議書》,承諾將全面服務保障《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的貫徹落實,用法治理念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同時,還聯合發布了環資審判典型案例,展示了推進長三角環境司法一體化的舉措與亮點。
▲聯合發布典型案例
上海青浦區法院、蘇州吳江區法院、嘉興嘉善縣法院、馬鞍山含山縣法院、馬鞍山當涂縣法院等五家法院院長圍繞環資審判舉措與成效、推進長三角環境司法一體化交流發言。
▲縣區法院院長交流發言
此外,與會代表還參觀了馬鞍山中院長江大保護文化長廊,觀看了《共愿一江碧水長》微電影,并實地調研了薛家洼生態園、長江生態保護區等地,深入了解了長江大保護的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