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管黨治黨,重在基礎。近年來,雨山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常態化推進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持續為基層放權賦能,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城市、農村、非公、機關、學校等領域黨建優勢不斷凸顯,基層治理活力不斷激發,基層基礎不斷夯實,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共建共治共享,走活城市基層治理“一盤棋”
幾張桌椅、一方天地,三方議事、互助鄰里……自去年底建成以來,這個位于雨山區平湖街道西苑社區中山花園小區內的黨群小站成了小區居民的“心頭好”。別看它面積不大,卻常年開設好人館、健身室、讀書閱覽室、公益互助銀行等各類館室,志愿活動場場爆滿,可謂集教育管理、便民服務、休閑娛樂三大功能于一體,將“紅色陣地”開在了群眾的家門口。
“平時居民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就近找我們小區內的黨群小站解決,有意見建議也可以就近提,我們有駐點的物業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第一時間給群眾以反饋?!蔽髟飞鐓^黨委書記張敏說,自從中山花園小區開設了黨群小站,基層矛盾可以在小站得到化解,群眾居住滿意度明顯提升,物業費收繳率上升了25個百分點,社區治理壓力得到緩解,社區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上。

無獨有偶。在安民街道孫底社區鋼城花園小區,改造后的“銀耀驛站”成為黨員群眾議事、學習、活動的最佳場所,也成為社區“紅先鋒護學崗”“紅先鋒小家電維修站”“紅先鋒順順吧”等志愿服務團隊的樞紐站。鋼城花園小區形成了“組織紅”“物業紅”“黨員紅”“居民紅”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成為全省“皖美紅色物業”示范小區,孫底社區也成為居民口中有煙火氣、充滿人情味的暖心社區。
自“皖美紅色物業”工作開展以來,以解決群眾身邊“關鍵小事”為著力點,構建小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多方聯動的“紅色物業”體系成為雨山區城市基層黨建探索的方向,織密網格、激活“神經末梢”、靈活運用信息化手段成為基層黨組織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徑。
在雨山街道半山花園社區就有這樣一個由“兩張網、一面屏”構成的現代化治理社區“微腦”項目。無論是面對網格員、樓棟長、公安、城管、物業、黨員志愿者組成的網格團隊,還是面對黨建、綜治、城管、衛健、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等職能部門,都可以在社區“微腦”中實現一鍵監控、一鍵調度、一鍵查詢,形成“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網格化治理格局。目前,半山花園社區居民使用“微腦”小程序的覆蓋率達93%,先后累計處置居民反映問題948件,居民線上預約社區場館、參加社區活動等達3400人次,基本實現社區信息“一點即明”、社區工單“一鍵派發”,社區工作質效得到顯著提升。
人口密集、資源豐富、需求多樣是城市基層治理中商圈黨建的典型特征,也曾是治理難點。在安民街道萬達社區,由雨山區委組織部牽頭十余家黨群組織共同建設的全市首個區域型黨群服務陣地,萬達“456”城市黨建矩陣就很好的解答了這個難題。它以5分鐘步行距離為半徑,以實現4項功能為目標,將區域內6種黨建業態進行整體設計、統籌謀劃,最大限度對區域資源進行聚合共享,形成基層治理、創業就業、生活服務共同體。
如今,雨山區大力實施城市基層黨建“四化一強”工程,持續推進“皖美紅色物業”建設,培育打造出“半山微腦”“鄰里黨建”“紅色物業聯盟”“悅動萬達”“紅色菜籃”等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特色品牌,推動城市基層黨建走在前列,在中心城區繪就城市基層黨建“風景線”。 2023年3月,在全省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推進會上,雨山區委作為全省104個縣區委唯一發言單位,就“皖美紅色物業”建設作經驗交流。

釋放共富合力,邁步鄉村振興新征程
6月一到,農民的臉上就掛滿笑容,枝頭也碩果累累。在佳山鄉三聯村青梅種植基地,150畝青梅迎來首輪成熟期,村民們手提小桶,一邊為青梅基地除草,一邊將泛黃透紅的果實摘下。

作為省市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培強扶優”項目,三聯村青梅種植基地實行的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基地+種植戶”運作模式。三聯村黨總支委員陳玲算了筆賬,按第四年豐果期每棵樹可掛果30至35斤計算,青梅基地每畝純收入預計可達3000元。按照村集體經濟收益50%、種植戶收益30%、村民收益20%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不僅能夠實現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動就業,還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這一點雨山區深諳不疑。向山鎮鎖庫村的村民就率先嘗到了產業興旺帶來的甜頭。
在產業發展初期,鎖庫村便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深入調研和科學規劃,確定將葡萄種植作為特色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同時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村民提供優質葡萄苗和專業種植技術培訓,確保葡萄的品質和產量。隨著金色東塘葡萄種植合作社的組建以及“雨山區東塘葡萄”采摘節的連年舉辦,雨山區“東塘龍珠”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品牌。鎖庫村東塘葡萄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每畝葡萄2萬元的純收入,還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真正實現了村美民富。
同樣是在向山鎮,石馬村和南莊村共同建設的2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經接近尾聲。通過“小田變大田”“差田變良田”,現代化農機效率不斷提升,村容村貌有了較大變化,不僅節約種糧大戶畝均生產成本,農戶也獲得更多土地流轉收益,種糧大戶和農戶實現“雙贏”。
鄉村振興必定帶來人居環境的提升,而人居環境的改善又會反哺鄉村振興。
讓老百姓實現家門口就業的不止鎖庫村,在采石街道九華村,村“兩委”就打算利用九華中心大道打造“黨建+項目”的文旅長廊,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同時,盤活村里閑置的房屋,搭上農文旅的發展快車?!澳壳拔覀円呀浻胁惋嫛⑿蓍e娛樂等6個項目落地了,后續還打算繼續聯系在外打工的村民返鄉創業,借助濱江生態文化風光,將村子打造成為濱江第一村?!本湃A村黨委書記郭強說。
黨旗招展,青山綠水生金淌銀。通過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2021年以來雨山區累計實施“培強扶優”項目11個,先后培育打造出“鮮花引領共富路”“綠韻九華”等農村特色黨建品牌,建立每季度鄉村振興“賽馬”機制。2023年,雨山區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達110.25萬元,同比增長101.6%,全區村級集體經濟村均收益、100萬元以上收益的村占比,均位列全市第一。
搭平臺促聯動,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每到中午,雨山經開區深馬華東工業科技產業園的“紅動深馬”紅色暖企驛站便熱鬧非凡,園區的企業職工們聚集在這兒,吃著午飯,聊聊企業動態,以及最新的惠企好政策。

這家紅色暖企驛站是2023年10月投入使用的,建設初期就被賦予了“黨建+項目”的功能,由深馬華東工業科技產業園臨時黨支部運營維護?!爱a業園建成后,陸續有31家企業簽約落戶園區。為了服務好園區企業,營造好工作氛圍,我們利用紅色暖企驛站這個平臺,邊建設、邊招商,邊運營、邊服務,統籌開展理論學習、交流研討等活動?!鄙铖R華東工業科技產業園運營負責人魏開陽介紹,由于產業園企業、雨山經開區黨工委及涉企區直部門相關負責人均是項目臨時黨支部成員,所以無論是項目建設還是為企服務,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自紅色暖企驛站投入使用以來,市區部門下沉開展“每月有約”入園服務,幫助產業園解決招商引資、安全生產、運營服務等難題20余個,產業園運營服務、生產發展均進入快車道。
近年來,雨山區牢固樹立“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理念,全面推行“黨建+項目”,在20個市區重點項目建設一線設立臨時黨支部,將黨建與項目建設深度融合、一體推進,培育打造了寶武特冶“寶特之星”、深馬科技園“紅動深馬”、安民趙村地塊安置房“紅領安居”等“黨建+項目”品牌,重點項目轉化率位居全市前列,為園區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聚焦雨山區兩大主導產業,雨山經開區深入推進產業鏈黨建工作,成立以中馬磁能為核心的“磁吸你我”磁性材料產業鏈和以華夢環保為軸心的“紅心綠夢”生態環保產業鏈黨建聯盟,2023年,產業鏈黨建聯盟發布服務清單23條,舉辦聯盟活動19次,生態環保產業鏈黨建聯盟企業完成產值294.79億元,同比增長15.17%。
今年,圍繞持續打造“1+3+N”產業集群升級版,雨山區正在打造集為企服務中心、人才服務中心和雨山經濟開發區黨群服務中心三位一體的智慧化園區,通過創新打造“雨企會客廳”“雨企同行”等服務品牌,雨山經開區將依托省級羚羊平臺、惠企通等平臺,提供信息共享服務,賦能中小微企業,跨越“數字鴻溝”,滿足轉型需求。
構建創新機制,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根深則葉茂,本固則枝榮。只有各級黨組織樹牢大抓基層導向,推進各領域黨建工作全面提升,才能讓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雨山區,證前指導已成為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創優營商環境的一項常規操作,經營者在辦理營業執照時,監管部門根據其意愿,事先提供現場勘查、業務咨詢指導等服務,幫助經營者少走彎路,避免其因對審批條件了解不足,導致籌備過程多次整改和重建,幫助其減少盲目投資損失,節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

“在日常走訪核查中,與群眾深入溝通多了,自然就會發現他們的難點、堵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妙藥’?!庇晟絽^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周馳一語道破基層治理的關鍵,他也將這一理念貫穿市場監督管理始終。
針對老百姓最關心、覆蓋面最廣、監管難度最大的食品安全,雨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支部創建“食安雨山”黨建品牌,成立“食安雨山”黨員志愿服務隊,除了帶頭開展 “證前指導”這一便民助民志愿服務活動外,“食安雨山”黨員志愿服務隊圍繞人民群眾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咨詢、日常經營規范指導等食品安全科普知識方面的需求,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為群眾答疑解惑,提供志愿服務。
雨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從而推動發展,只是該區一個縮影。通過實施城市困難群體“干群連心、結對幫扶”計劃,雨山區發動近600名區直機關黨員到社區報到,結對幫扶困難家庭,認領群眾“微心愿”,持續開展“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推動資源下沉、服務上門。
不僅在城市、農村、園區,包括中小學校、基層醫療機構,雨山區已初步形成了區域統籌、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全域黨建”引領“全域治理”工作新格局,轄域內街道社區與駐區單位互動共治不斷深化,城鄉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持續增強,黨組織真正匯聚起了全面建設“優強足美富”現代化新雨山的強大力量。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