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強降雨總是不期而遇。今年的6月18日、7月2日、7月19日和7月20日,馬鞍山先后經歷四場暴雨,突發性強、降水量大、短時強度大,城市防汛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7月2日最大兩小時降雨量81.5㎜▲
不少市民發現,在這幾次暴雨過程中,菊園路的菊花園小區入口、霍里山大道立交橋下、紅旗中路的七區停車場……一些過去的易澇區域,卻積水很少,或積水消退迅速,未對車輛、行人造成很大影響。
究其背后的原因,離不開“海綿城市”的發力。近年來,我市借助國家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建設契機,立足于本地區的水安全保障、水污染治理、水環境改善等治水工作實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系統推進城市內澇黑點的“防”與“治”,治澇工程的“建”與“管”,以科學的治澇理念、完善的工程措施、高效的管控手段,不斷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讓整個城市更加生態、更有韌性、更為安全。
馬鞍山市降水實況圖▲
立體排水
構建“礦區-城區-外江”全過程內澇防治體系
馬鞍山,地處長江下游,城區地勢低平、河網密布,且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梅雨季節暴雨頻發,是一個濱江多雨城市。加之,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大量土地硬化、城市排水系統老化和標準過低等,城市內澇已成為城市發展繞不開的難題。
與水“博弈”,尋求城市內澇破解之道,一直以來馬鞍山的腳步從未停歇。最終,馬鞍山人漸漸意識到,唯有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才是脫離“城市看海”的正道。2021年,經過全國競爭性評審,我市成功入圍“十四五”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市。
我市改變傳統的單一防洪、單一排澇模式,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措施,發揮建筑、道路、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作用,實現雨水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收納治污”向“慢排緩釋”“源頭分散”“自然凈化”轉變,提高城市排澇效率和防澇能力,使得城市在應對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以內的強降雨具有良好“彈性”和“韌性”。
但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馬鞍山是一座資源型城市,隨著工業的興起、發展和壯大,河流上游地區礦產粗放式開采,導致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河道淤積堵塞。據統計,銀塘片區礦區徑流量增加了采石河流域和襄城河流域約20%的徑流;濮塘-向山片區徑流增加了慈湖河流域約15%的徑流。破解這些礦區的雨水問題成為我市應對內澇的關鍵環節。
對此,我市立足濱江、多雨、工礦城市等本地特點,將中心城區從地理位置上劃分為礦區、城區和外江三個區域,并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和需求,科學分析,制定不同的建設目標、提升策略和技術路線,形成了系統的“礦區-城區-外江”全過程內澇防治體系,全面提升區域水安全能力。
菊園路(菊花園小區)降雨期間未發生積水▲
其中,礦區的建設目標是“酸水不入城,山水不入管,泥水不入河”,即通過截洪溝、調蓄池、凈化設施等措施,減少礦區雨水對城市排水系統和水環境的影響。城區的建設目標是“蓄排結合,全域海綿”,即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排水管網改造、泵站建設等措施,提高城區雨水的蓄留、滲透、凈化和利用能力。外江是全市防洪的重點區域,建設目標是“安全優先,立體防洪”,即通過堤防加固、閘門改造、泵站建設等措施,提高外江對洪水的攔截和排放能力。
霍里山大道立交橋下降雨期間未發生積水▲
“三個區域排水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我們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通過系統謀劃、科學布局,將它們有效銜接起來,降低了因洪致澇風險,提高了城市防澇工程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多種措施的“組合拳”,目前我市中心城區整體內澇防治標準已達20年一遇,城市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
補齊短板
聚焦問題區域精準發力消除風險隱患
6月18日,一場強降雨拉開了馬鞍山梅雨季節的序幕。大雨傾盆而下,葛羊路上徑流匯聚,直奔雨水口而去,很快,路面積水消散,車輛、行人順暢通行。“以前下大雨時,水可沒現在淌得快,時常積水。”住在附近的居民周大爺說。
葛羊路(躍進橋至西溝水系)段,是我市中心城區東西走向的市政主干道,由于道路建成年代久,管涵排水能力不足,存在阻水現象,加上上游道路縱坡較大,暴雨時雨水聚集在道路最低點位置,易發生積水。2021年,我市啟動葛羊路雨水管網改造工程,實施雨污分流,新增雨水管網、雨水口等,全面提升排澇能力。
而在葛羊路相交的躍進路上,將雨水管網管徑由600毫米提升至1000毫米,建立綠化帶下沉式雨水收集系統,鋪設透水混凝土人行道、瀝水橫坡,海綿城市理念隨著改造融入其中;在天寶路(湖南路至嘉陵江路)段,重建破損的雨水連接管,優化排水路由,新建管道就近排入前進溝水系,互通現狀管網,多通道加速排水,積水現象得到明顯改善。
“現在下雨,小區里好走多了。”提起下雨天的出行,住在永泰家園小區的居民李穎福深有體會。該小區在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不僅加強雨污水管網改造分流,還在休閑廣場、房前屋后、停車區等區域鋪設透水混凝土、透水植草磚;在樓檐之下,應用植草溝、下沉綠地、雨水花園等一系列海綿系統設施,不僅解決了內澇問題,還提升了涵水功能,美化了小區環境。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城市內澇積水點治理成為備受關注的一環。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對源頭、過程、末端、應急、管理五大系統進行全面梳理和識別,找出各個環節的薄弱點和風險隱患,強化整改落實。僅2023年入汛以來,我市共排查發現風險隱患113處,其中112處已經完成了整改落實,1處已經落實了安全度汛措施,有效消除了內澇隱患。
向心廣場雨水花園▲
智慧管控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開辟內澇防治新路徑
立交橋下,一個個監控探頭、傳感器猶如“眼睛”,實時采集、傳輸著現場圖像和雨情數據,在雨量、水位一旦超過安全界限時,就會立即發出警報;智慧平臺,實時降雨數據、排水系統運行情況等一目了然,當排水管網出現異常情況時即可準確定位、快速修復……當下,數字賦能正為我市內澇防治插上“智慧化翅膀”。
城市的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綜合管廊等與城市功能和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礎設施,就像人體的“神經”和“血管”,是城市安全運行的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則是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市按照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統籌規劃、集約建設,先后啟動了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一期、二期、三期項目建設,通過公共安全科技、物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推進配套建設物聯智能感知設備,搭建數字孿生系統,逐步實現對城市生命線運行數據的全面感知、自動采集、監測分析、預警上報。
排水管網和設施是城市生命線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內澇則嚴重威脅著城市安全。而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推進則為城市內澇防治帶來新的突破。我市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在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系統中,設置完善了內澇預警子系統。
馬鞍山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內澇預警子系統視頻監測管理平臺▲
通過在城市重點區域和易澇點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實時采集和傳輸內澇相關的圖像信息,實現對內澇情況的可視化監測和管理;
通過建立城市排水系統的數學模型,結合實時或預報的降雨數據,模擬不同降雨強度和持續時間下的內澇發生過程和范圍,為內澇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與氣象部門聯網,獲取及時準確的暴雨預警信息,根據內澇模擬結果和視頻監測數據,制定合理有效的內澇防治措施,并及時下達調度指令,調整排水設施的運行狀態,最大限度地減少內澇的危害……
馬鞍山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監測大廳▲
隨著內澇預警子系統中一項項功能的完善,我市逐漸實現了對內澇風險的及時感知、早期預警和內澇問題的協同處置、高效應對,有效提高了城市應對內澇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