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堂,大民生。”今年以來,市民政部門聚焦老年群體養老服務需求,扎實開展暖民心行動,加快推進老年助餐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物美價廉的“暖心飯”。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城市老年助餐服務設施182個,農村老年助餐服務設施91個,均已完成省定目標。老年助餐行動用一餐飯的暖心溫度,守護著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暖心飯”
“開飯啦!”臨近中午,雨山區花園社區的翡翠園助餐中心飄出飯菜香,不少老人陸續趕來,手持“飯卡”準備就餐。“今天吃小炒肉、西紅柿炒雞蛋、清炒胡蘿卜……葷素搭配均衡,看著就很有食欲!”聞著香氣四溢的熱乎飯菜,老人們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可口的飯菜走紅朋友圈;82個餐位,一頓中餐要翻三四次臺。花山區解放路社區食堂老年助餐點開張不久,就受到眾多老年人的追捧。
“這里的飯菜價格不高,品種豐富,適合老年人口味,餐廳環境和服務也挺好!”獨居老人潘秀英經常來此就餐,說起社區食堂,贊不絕口:“社區食堂開得好!對老年人來說,不用上菜場、下廚房,也能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這是黨和政府為老年人辦了一件大好事!”
社區食堂的興辦,是我市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暖民心行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建設步伐的加快推行,養老助餐服務越來越受到市民關注,“吃得飽”“吃得好”逐漸成為提升老人生活質量的重要一環。我市多措并舉,大力推進老年助餐服務暖民心行動,有效解決社區居家老年人最現實、最迫切的“三餐熱飯”難題,不僅極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解決了子女的后顧之憂。
村里有了“老年食堂”,老年助餐服務覆蓋城鄉
“午餐有西紅柿炒雞蛋、青椒炒干子、土豆燒肉,還有紫菜蛋湯……”上午10點半剛過,當涂縣大隴鎮新豐村老年食堂已聚集了不少老人。他們吃著熱騰騰的飯菜,開心地聊著天。“我們年齡大了,買菜、燒飯確實吃力,現在家門口就能吃上熱乎飯,真是太方便了!”84歲的五保老人陳正書深有感觸地說。
在暖民心行動中,新豐村依托本村養老服務站,盤活閑置的村集體場地,將其改造成老年食堂。“目前食堂主要服務60周歲以上有助餐需求的老人和60周歲以下的重度殘疾人。老年人只要花費6到10元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食堂負責人說。
而在當涂縣石橋鎮萬濟村、謝公村老年食堂,新建的面積約170平方米的標準化餐廳,最多可容納50多人同時用餐。除了提供老年助餐服務外,老年人還可在活動室內休閑娛樂,盡享晚年悠閑生活。
“不僅當涂縣,目前,我市各縣區均已建起農村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老年助餐服務暖民心行動啟動以來,我市積極探索“家門口”助餐服務模式,不斷拓展服務內容,精準對接老年人需求,城鄉老年助餐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
為加快推進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建設,市民政局牽頭制定項目建設倒排工期表,實行掛圖作戰。各縣區載體單位圍繞各自目標任務,及時摸排老年人助餐服務需求,依托現有存量設施資源,通過新建、改建等方式,開設標準化老年食堂、老年助餐點。 同時,將老年助餐服務向農村延伸,高質量推進此項惠民實事,讓更多城鄉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暖心飯”“安心飯”。
多舉措組織實施,讓老人吃得安心
老年助餐服務是老年人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實事。為有效解決老年人吃飯不方便問題,今年6月份,市委、市政府專門研究制定《暖民心行動方案》,該《方案》堅持需求導向,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公益屬性、多元支撐、綜合監管的原則,明確了老年助餐服務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我市召開專題部署會,分解下達各縣區目標任務,明確時間節點。依托全市智慧養老綜合服務指導中心和各級養老服務中心(站),采取線上和線下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動員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入戶調查,準確掌握全市各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需求,為精準開展老年人助餐服務夯實基礎。
優化助餐布局。綜合考慮老年人口規模、就餐需求、服務半徑等因素,城市社區按照10分鐘就餐服務圈合理布局,農村優先在留守老年人多、居住比較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布點,打通老年助餐“最后一公里”。
為盤活存量資源、切實解決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場所供給不足的問題,市民政部門指導各縣區充分盤活利用閑置的社區組織用房、物業用房等公有存量設施,以縣區為單位,統籌規劃設計助餐服務設施建設方案,其中專門用于區域性老年中央廚房的場地總面積近萬平方米。
多元化暖心服務,讓老人吃得舒心
為讓老人吃得方便又實惠,我市堅持惠民助餐。按照“政府貼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的原則,優惠供給老年人就餐,套餐包括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財政按照每人每餐不低于1元的標準進行補貼,價格平均8-10元、低于社會用餐價格2-4元。推出老年助餐卡,實行滿300減50、滿100減10的優惠疊加,最大程度讓群眾得實惠。
助餐點的“熱乎飯”在追求新鮮營養的同時,還特別注重老人們的口味問題,做到口味清淡、少油少鹽。同時,推進個性化配餐。我市強化定期檢查宣導,推動助餐服務企業優化菜品搭配,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無糖健康餐,為高血壓患者推出低鹽低油餐等,更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就餐需求。
探索智慧點餐。在傳統助餐服務基礎上,我市推廣智慧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開通了助餐系統信息平臺、電話、微信、小程序等多種訂餐渠道,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實時訂餐。同時,還支持“私人定制”功能,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定制小碗菜、時令火鍋以及面條、水餃、餛飩等特色面點。同時,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送餐服務,累計為行動不便的1.15萬名高齡、孤寡、失能老人免費送餐5.6萬份。
多渠道共建共管,讓老人吃得開心
強化立法保障。經省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市制定出臺全省首部養老服務綜合性地方法規《馬鞍山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對各級政府推動和支持社區食堂和老年助餐點建設提出了剛性要求,有力地保障了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工程的推進實施。
加大財政支持。對新建或改建的標準化社區助餐服務中心,市財政按照12萬元/個的標準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對社區助餐服務站,按照3萬元/個的標準補貼。疫情期間還給予助餐服務中心(站)水、電、氣支出40%補助。注重規范管理,出臺《食品安全工作指引》《助餐服務場所建設要求》,指導助餐服務機構規范運營,建立覆蓋食品生產、配送等各個環節的安全監管機制,做到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
創新示范評定機制。對日均就餐50人以上的助餐機構獎補標準為5萬元/年。鼓勵社會參與,與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為助餐等養老服務企業推出“安心養老貸”,單戶最高可貸款1000萬元。依托各級慈善總會、協會,分級設立了老年助餐服務專項基金,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老年助餐服務公益活動。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老年助餐服務關系千家萬戶。下一步,將進一步優化老年助餐網點設施布局,完善老年助餐服務體系,豐富老年助餐服務供給,讓更多老年人從中受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