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力食品有限公司
豐收喜悅
馬鞍山回轉支承
當涂經貿學校向奧克斯輸送技能人才
八月的姑孰大地,萬物生機勃發,高質量發展“熱”力四射,處處充盈著“一馬‘當’先筑高地,奮發‘涂’強當先鋒”的濃厚氛圍。
今年以來,當涂縣聚焦爭做“三高地、兩先鋒”,按照“當涂要當頭”的要求,高標準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貢獻當涂力量。
聚力制造業三年倍增——
在產業高質量發展上爭做高地
推進技術改造。堅持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傳統制造業信息化水平,三年內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推進“機器換人”,建設“工業大腦”,打造工業互聯網標桿企業2-3家,培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應用企業100家以上,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300臺以上。年均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20個以上,到2024年,累計投資總額超208億元,形成產值增量240億元以上。
狠抓項目落地。加快項目建設,緊盯“七未”項目,精準攻堅突破,到2024年形成產值增量180億元以上。
全力招大引強。年均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00個以上,其中超20億元制造業項目10個以上,到2024年形成產值增量180億元。
培育市場主體。扎實做好穩企強企增企工作,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到2025年,累計發展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4.8萬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200家以上。大力培育龍頭領軍企業,力爭營業收入達100億級企業2-3家、50億級企業5家、10億級企業10家。
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加快推動“一區四園”整合提升,躋身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前60強,著力打造千億級、國家級開發區。培育壯大智能家電、生命健康兩大主導產業,實施“延鏈、強鏈、補鏈”專項工程,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5年,力爭智能家電產值達250億元,生命健康產值達100億元。
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到2025年,力爭農業勞動生產率達6.9萬元/人、農業畝均產出率均較2020年翻一番,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到2025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35億元。新增限上商貿企業30家以上、規上服務業企業20家以上、農村電商經營主體260家以上。
聚力對標學習“杭嘉湖”——
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爭做高地
深化對接合作。堅持“小切口、重成效”,持續推進對標學習德清“二三事”行動計劃,每年滾動實施一批“微改革”事項。圍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共治、園區共建、人文交流、疫情聯防聯控等方面,健全定期對接工作機制,常態化推進與高淳區的全方位合作。
推進平臺共建。積極承接滬蘇浙優質產業轉移,深度融入長三角特別是南京、合肥主導產業的產業鏈、創新鏈分工,有針對性地做好產業配套。加快推進當涂經濟開發區與上海臨港集團共建生命健康科技孵化器,培育國家級孵化器。與寧波奧克斯集團共建智能家電產業園,成功創建安徽省智能家電微型產業集聚區,建設智能家電小鎮。
提升城市能級。加快互聯互通,全力做好寧馬城際、巢馬城際、寧馬高速“四改八”、寧蕪鐵路復線改造等重大項目服務保障工作,加快推進新圍烏路建設。加快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建設公園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完成小黃山、白纻山、尼山和護城河、襄城河、姑溪河“三山三河”環境整治提升,建成一批口袋公園、口袋運動場、口袋停車場,讓城市居民步行10分鐘就有公園、男女老幼都有優質的公共活動空間。
加強科技創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積極爭創國家創新型縣,高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突破200戶。加快對接南京創新資源,積極融入G60科創走廊。組建新興產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支持縣內企業與滬蘇浙知名高校深化產學研合作,設立實驗室、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發平臺。支持馬鞍山學院與長三角企業開展合作,設立“研發飛地”。加快推動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新增發明專利600件以上。
創優營商環境。對標創建一流營商環境,堅決執行“十做到”“十嚴禁”,加大企業融資、用工、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力度。推深做實“標準地”改革,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100%。加快推進能耗效益評價和鑄造產能清退。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推動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建立“園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落實“聯合執法日”“企業接待日”制度,扎實開展“優環境、穩經濟”現場集中辦公活動,對企業反映的問題進行清單化、閉環式管理。
聚力環境質量提升——
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爭做高地
加快低碳綠色發展。認真落實省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強化能耗“雙控”制度,嚴把新增項目準入關,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確保能耗強度2025年比2020年下降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省市下達目標。加快鋼鐵、鑄造、化工等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統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兩個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堅持問題導向,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加強“環保管家”“智慧環保”平臺建設,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級版。嚴格落實“五控”措施,確保PM2.5在37.7微克/立方米以下,優良天數比例為87%以上。加強重要水源地保護和入河排污口監管,確保國控、省控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強化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加強固廢危廢收集、貯存、利用和處置。
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嚴格執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著力加強長江飲用水水源地、石臼湖濕地、太白森林公園等生態保護修復。統籌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常態化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退捕轉產長效機制。實施長江經濟帶水清岸綠產業優新一輪提升工程,嚴厲打擊長江非法采砂行為,推進長江大保護。
加快生態價值轉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整合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文化資源,加快引進大型文旅集團,實行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深入挖掘和整合李白文化、圩田文化等人文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大青山文化旅游、江心洲生態花島旅游、大公圩水鄉生態旅游、石臼湖生態旅游。支持大青山野生動物世界創建4A級景區,成功創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聚力共享發展成果——
在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上爭當先鋒
探索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區。立足持續縮小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探索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區。加快打造“強、富、美、好”四個先行區,力爭3年有明顯進展、5年取得階段性成果。堅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引領,著力做大“蛋糕”,打造產業強、創新強的先行區。堅持以提升居民收入和文明素養為核心,打造生活富、精神富的先行區。堅持以推動公共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生態環境優美化為關鍵,打造城鄉美、生態美的先行區。堅持以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為支撐,打造治理好、風尚好的先行區。
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深入實施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滾動推進解決群眾“民生實事”“關鍵小事”,扎實開展“暖民心”十項行動。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提升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著力解決“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健全完善多層次養老和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進“難安置”專項治理,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精致大青山”,按照“微改造、精提升”工作要求,大力實施精美環境、精品產業、精細治理提升行動,努力把大青山打造成全縣“兩山”理論實踐地、長三角文旅休閑目的地、鄉村振興示范區、探索共同富裕試驗區,帶動全縣“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轉化。注重補短板、強弱項,實施城區污水綜合治理,推進雨污分流、桿線下地和老舊小區改造。注重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推進老城“+公園”、新城“公園+”,著力打造15分鐘“健身圈、閱讀圈、生活圈”。注重文明創建、精細管理,推深做實城區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和社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每年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一體推進城鄉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網”建設。
健全基層治理體系。堅持黨建引領,深入推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堅持務實管用,全域擴面深化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推深做實“數字+網格”,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健全抓“四頭”和“3+X”會商調度機制,落實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包案化解、閱批群眾來信等制度,落實“黨建+信訪”等四項機制,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1+9+6”方案體系,把風險隱患化解在基層。嚴格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15條措施,深化安全生產“鑄安”行動,確保生產安全事故持續“雙下降”。加快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保障城市運行安全。有效緩解政府償債壓力,實現化解債務與加快發展的良性循環。統籌抓好意識形態、常態化疫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防汛抗旱等工作。
聚力落實“一改兩為”——
在全面從嚴治黨上爭當先鋒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樹牢正確用人導向,做到憑實績看德才、憑德才用干部。強化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建好用活“一校一院”綜合干部教育平臺,有計劃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滬蘇浙等先進地區跟班學習、掛職鍛煉。加強黨員干部日常管理,強化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外”監督。落實干部關愛機制,用好職務與職級并行政策,精準容錯糾錯,營造為擔當者擔當的濃厚氛圍。實施“智匯當涂”行動,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力度。
加強工作作風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認真落實省委“一改兩為五做到”要求,完善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毫不松懈糾治“四風”。加強對作風建設的政治監督和日常監督,嚴肅整治和查處“六不”等突出問題。堅持求真務實,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一體推進“三不腐”,加強對領導班子特別是“一把手”的政治監督,推動黨內監督和其他監督貫通協同。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加強分管部門和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監督。持續深化民生、金融、工程建設等領域反腐敗工作,深化糧食購銷等領域腐敗專項整治。全力抓好省委巡視整改問題“見底清零”。高質量推進十四屆縣委巡察全覆蓋。加強鄉鎮紀檢監察協作區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發揮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平臺作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