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當大多數人還沉浸于節日氛圍中時,在和縣西埠鎮科來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農場主胡可來已早早地開始張羅起了春事。他和幾名工人一起來到余三圩的荸薺田,開始了忙碌的采收工作。
采收現場,一名工人手持高壓水槍。對準荸薺田沖刷。剎那間,水花四濺,原本看似旱田的土地,轉眼間變成了白茫茫的水田。渾濁的水面上,一顆顆圓頭鼓腦的荸薺,順著水流漂浮而出,好似一群調皮的孩子。幾名工人迅速將漂起的荸薺撿拾起來,放入小塑料桶中。一袋袋裝滿荸薺的蛇皮包,沉甸甸地浸在水田中,袋上滿是水和泥巴,濕漉漉的荸薺在袋中挨挨擠擠,水珠順著袋口不斷流淌。
去年,胡可來種植了300多畝水生經濟作物荸薺。談及銷售情況,他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笑得合不攏嘴:“年前就賣了150畝荸薺,收入有六七十萬元。去年每畝產量達1750公斤,每公斤價格3元至3.4元不等。”
荸薺市場紅火,樂的不僅是胡可來,還有農場工人們。胡本平就是其中的一位。一直在田里撿拾荸薺的他,臉上、身上滿是泥巴。放下手中的塑料桶,他笑言:“我大年初八就來農場干活了,給小麥田薅草、打水,正月十六開始起荸薺,每天工作8小時。這里管飯,工資當天結算,一天能掙150元。”
胡本平家住西埠鎮娘娘廟村,早在6年前,就將自家的10畝田地全部流轉給了種植大戶,每年能獲得1.1萬元的流轉費。2019年,他看到胡可來的農場招人,因其離家近,既能掙錢又能顧家,就來打工。“往年春來無事,家里種了一些糧油作物,不需要太多精力打理,所以比較清閑。現在不一樣了,把田流轉給大戶,還能在大戶的農場打工賺錢,真開心,干活總比閑著強!”說著,他又拿起塑料桶,轉身下田繼續忙活了起來。
胡可來指著余三圩的水田,介紹道:“你看,這些水田都已采收過荸薺了,從正月十六到正月二十三結束,一共起了十幾畝田,產量有1.75萬公斤,收入達到了4.7萬元。”
作為水生經濟作物,荸薺種植須在午季作物小麥油菜收獲結束后,在旱田開始育苗,大約一個月后,當苗長到一米左右時,再移栽到水田,隨后再移栽到大田,緊接著便是一系列精細的田間管理,包括薅草、打水、防治病蟲害等。
這里產出的荸薺,憑借著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其口感脆、甜度大,受到消費者喜愛,價格也比其他產地的荸薺要高。
說起自家荸薺的好品質,西埠鎮黨委委員陳靜滿是自豪:“我們的荸薺賣相好,紫紅泛著寶光,光滑透亮,果子飽滿。”
為保證荸薺的高品質,種植戶們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在荸薺田堤上,他們架起了吸蟲燈,采用人工薅草的方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同時,運用無人機精準噴灑殺菌劑,確保荸薺綠色有機環保。此外,這里的沙土土質非常適宜荸薺生長,再加上水稻與荸薺連茬種植的模式,有利于兩種作物實現優產、高產。和縣農業土肥站的專家們也經常來到田間地頭,進行測土配方,為種植戶們提供科學的指導。種植戶們依據專家開具的配方,給土壤補充營養,不斷提高土壤肥力。
“目前,我們全鎮有9戶種植戶,規模都在50畝以上,總共種了約1300畝荸薺,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陳靜介紹說,荸薺畝產可達1750公斤,畝均收入5000元左右,帶動了附近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1.1萬元。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常興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