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一環。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方案》,按照“結合實際、動態調整、有進有退”的原則,新增26個國家物流樞紐,我市成功入選,也是安徽省唯二入選城市之一。
近年來,我市錨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立足建設鏈接長三角和服務中西部地區的高能級物流樞紐,全面對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統籌推進“三中心—六通道—九基地”總體布局,構建完善“3+N”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全力提升制造業供應鏈集成服務能力,推動產業發展要素更大范圍、更高效率集聚。
馬鞍山,正依托其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以馬鞍山國家物流樞紐為引擎,在物暢其流、聯通全球的坦途上加速奔跑,書寫內陸開放的新篇章。
建設意義是什么?
國家物流樞紐是重要的物流資源配置中心和物流活動組織中心,是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在集聚整合各類物流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馬鞍山,這項工作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2023年印發實施的《安徽省加快供應鏈應用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爭創馬鞍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對我市來說,就是要發揮港口、基礎材料、開放平臺等自身比較優勢,加快補齊物流設施短板,構建長三角區域、中西部地區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物流戰略支點。
馬鞍山是剛柔并濟的產業之城,工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特別是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基礎雄厚,是安徽省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正在加快打造以先進鋼鐵材料為主導的先進結構性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為核心的“1+3+N”產業融合集群升級版,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
在物流全面融入供應鏈體系創新與應用的趨勢下,只有通過互聯互通的物流樞紐,才能有效提高企業、產業和區域間的協同發展能力,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市“1+3+N”戰新產業融合集群產值約3200億元;馬鞍山港連續9年保持億噸大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28億噸,港口外貿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列全省第1、4位;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70.9億元、居全省第4位。
創建優勢是什么?
《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優化調整方案》明確,加大對承載城市的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建設一批高能級國家物流樞紐,積極探索“產業集群+物流樞紐”協同發展模式,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我市有哪些優勢得以入選?
首先是地理區位十分優越。我市基本處于長三角地理幾何中心,是南京、合肥都市圈的“雙圈城市”,具有臨江近海、連通豫東鄂東等西北內陸地區的優勢。在以馬鞍山為中心的500公里半徑范圍內,基本涵蓋中國東、中部七省一市。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可直接連通長江沿線主要城市、東部沿海和東南亞地區,馬鞍山港在銜接長江中下游城市、承轉上游城市物流中轉的地位明顯,且已實現江海聯運。2024年,寧馬城際全面通軌,長江公鐵大橋接線工程正式開工,寧馬高速“四改八”全線通車,全市首條過江隧道啟動建設。
其次是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深入實施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我市加快打造“1+3+N”產業集群。去年,我市5個項目入選國家實數融合典型案例、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目標完成率達221.2%,均居全省第1;4家企業獲評國家級5G工廠,居全省第2;馬鋼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總數達5家、居全省第3;含山汽車關鍵零部件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縣成為國家特色優勢產業試點縣;當涂、雨山、博望入選全省制造業發展綜合10強;我市保持全國先進制造業城市60強。
再次是物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我市擁有省級物流示范園區4個,現有4A級以上物流企業23家,其中5A級3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立足皖江城市帶馬鞍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通過國家驗收,開辟大宗物資“公轉水”“公轉鐵”等多式聯運示范線路。
鄭蒲港充分發揮“區港聯動”、保稅貨物集拼等優勢,探索出“綜保區集貨、鄭蒲港出運”的區港聯動新路徑,實現了從內河型、封閉式港口向江海型、開放式港口轉變,從長江走向了海洋。
最后是對外開放格局不斷拓展。我市先后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肉類進口指定口岸、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安徽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等對外開放平臺,“9610”跨境電商貿易零售空運出口、B2B直接出口(9710)等業務先后落地見效,打通了安徽和南京祿口機場跨境貨物通關路徑。
未來如何做?
物流強則產業強,樞紐活則經濟活。成功入選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對于加快建設現代物流體系、鞏固提升我市在全國物流樞紐網絡中的戰略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區域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打造樞紐經濟提供支撐,也為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強有力保障。
展望未來,我市將統籌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物流節點布局建設,推動物流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記者 鄔剛 通訊員 劉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