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村再不怕錯車了,村里還有小停車場,真不錯。”2月9日,博望區新市鎮來龍村小水東自然村村民夏小勇駕車回浙江上班。和往年相比,他今年回家過年格外開心。 讓夏小勇開心的是,村里的道路比以前更寬了。沿著他所說的村道,記者到小水東自然村進行了探訪,發現這里的村道很有“特色”:路中間留有兩條線的痕跡,一堵墻上新舊區域分明,臺階從門兩邊砌上去,甚至有棟房屋直接少了一半……“這可是我們村里的‘六尺巷’哦!”村民夏家根笑著說。
三十多年前,一條水泥路串聯起了小水東自然村。那時,汽車未普及,村民多步行,“大家蓋房子、砌院墻的時候,就你占一點、他占一點,將這條路‘擠’得只有兩米多。”來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廣亨說,后來,越來越多的村民有了汽車,常因錯不開、沒地方停造成擁堵,春節期間這種現象尤甚。
要想富,先修路。2024年,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吹到了小水東自然村,拓寬道路成了最為迫切的大事。“這就需要村民讓出空間,很難辦。”陶廣亨很是頭疼。但再難辦的事情,只要和村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就一定能辦得到。他挨家挨戶做工作、聽意見,推選出8名村民,成立村民理事會,充當起了“先行者”“宣傳員”“調解員”。
“拓寬道路,對村里和大家來說好處多多,怎能只考慮眼前得失。”理事會成員夏家柏自告奮勇,做起了自家親戚的思想工作,最終將占了路的房子無償拆了半間,成為讓路的“第一家”。理事長夏貴寶上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村民拆掉了擋路的院子圍墻,讓了1.5米。“這一下子,村中間最窄的路,錯車都不成問題。”陶廣亨高興地說。
看到了村里發展的決心,看到了村干部和理事會的誠意,更看到了拓路后帶來的便捷,越來越多的村民從“站著看”變成“當家干”,加入到這場“拓路行動”中來。你讓一點、他讓一點,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村里就拆了13面院墻、5間房子,讓小水東自然村里約3公里長的主干道路,從2米多拓寬到近6米。更有村民讓出了自家空間,無償提供給村里建健身廣場、兒童樂園、涼亭。
“我們通過‘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理事會’機制,將六尺巷文化中的‘和為貴’理念和‘謙和禮讓’美德深度融入群眾的行為舉止,把‘話筒’交給群眾,讓群眾當主角,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蹚出一條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之路,為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陶廣亨表示。
如今,道路寬了,村里也變了模樣。村頭,以原有的五棵樹為核心,以石磨、磚石為原料,就地取材、創意搭配,“五棵樹”景觀讓人耳目一新;村內,房前屋后的“小菜地”“小雞籠”變成了“微型停車場”,大槐樹下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我也平整了門前的空地,方便他人停車。”夏家根說。
道路寬了,村里的前景也愈發寬廣。“2025年,我們打算把村里閑置的魚塘和房屋都用起來,把產業做起來,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陶廣亨說。
文圖/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