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農歷正月初五,隨著鏗鏘的鑼鼓聲響徹市政公園廣場,2025年“非遺賀新春 文化中國年”非遺民俗展演活動如約而至。10支隊伍隆重登場,300多名演員整裝齊聚,用原汁原味的非遺民俗技藝,勾勒出一幅熱鬧非凡的年味畫卷,為廣大市民送上一份別具特色的文化年禮。
鑼鼓喧天、歡聲鼎沸。從市政公園廣場到文化公園噴泉廣場,再到文化廣場路,雖寒意料峭,卻仍有春意盎然——鏗鏘有力的鑼鼓、上下翻飛的蓮湘、歡騰跳躍的龍獅,經典的扮相、喜慶的服飾、幽默的互動,一支支各具特色的非遺民俗表演隊伍合著鼓點盡情舞動。
“黃陂龍燈”活靈活現,兩條巨龍上下翻飛、穿梭游走,紅色醒獅緊跟其后,翻滾、跳躍,動作神態栩栩如生;“含山扎彩”大顯身手,舞龍慶豐收,花挑展和諧,閃轉騰挪、扭胯仰跳,盡顯歡樂氛圍,好不熱鬧;“丹陽皮老虎”又名“金虎燈”舞,通過“盤柱”“登山”“老虎下山”等惟妙惟肖的表演技藝,將吉祥如意、財源滾滾的祝福送給觀眾。
蓮湘舞起,表演者們手持蓮湘,慢舞穩重深沉,快舞飄灑矯健,“聲聲入耳、步步生蓮”;踩上高蹺,表演者們依舊如踏平地,腳踩鼓點、變換隊形,配合默契、技巧滿滿……“這是我們第5次參加我市春節期間的非遺民俗展演了,希望能用最精彩的表演,讓大家看到向山踩高蹺的魅力。”向山踩高蹺表演隊隊長胡厚琴說。
而在非遺民俗表演隊伍中,不乏“新生代”的身影。只見“采石跳和合”的表演方陣前方,16歲的王沐陽身穿彩服,隨著音樂做出各種活潑有趣的動作,更為旁邊觀眾送上小“福袋”。“我上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和學習‘跳和合’,也會經常參與到展演活動中,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喜愛它。”王沐陽說。
“塘南跳馬燈”表演隊伍則由成年人和小朋友一起組成。他們身著“戰袍”、腳跨“戰馬”、手握“兵器”,跳出各種陣形,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們隊伍中最小的只有8歲。”表演者張玉明介紹,“塘南跳馬燈”已有近200年的歷史,也正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中不斷煥發新活力。
不只好看,還好聞、好喝、好吃、好玩。在市政公園廣場和文化廣場中間的花壇邊,一個個攤位吸引著眾人的目光,既有葉家橋米酒、趙大胡麥芽糖等非遺美食,又有纏花、制香、文創等國潮產品,廣大市民在逛新春集市中感受濃濃年味。
精彩紛呈的活動點燃了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人們在傳統年俗里感受滿城煙火,在獨具特色的非遺民俗展演中品味文化大餐。“每個非遺民俗表演都各具特色,尤其是‘采石跳和合’,里面的‘大頭娃娃’動作有趣生動、寓意和諧美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2歲的小朋友周彥均說。市民鄒楊則帶著孩子現場體驗了敲鑼打鼓,“既熱鬧又有文化味兒,孩子喜歡看也喜歡學。”她表示。
現場群眾“大呼過癮”,沒能到場的市民通過便捷的網絡直播,也一樣感受到了十足的年味。此次展演,“白菜心”客戶端和“見馬鞍山”“馬鞍山日報”視頻號、抖音號還進行了同步直播。“一次性看到全市的特色非遺民俗項目,真是太精彩了”“這樣過年,才有儀式感”……評論區里也是好評連連。
守護非遺之美,傳承濃濃年味。據悉,本次非遺民俗展演活動由市文旅局主辦,市文化館、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市朱然博物館承辦,匯聚了我市三縣三區10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旨在通過非遺賀新春的方式,進一步豐富群眾春節期間文化生活,更好地讓群眾了解非遺、傳承非遺,留住馬鞍山人世代相傳的記憶與鄉愁。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