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是農歷三月十二大邢村廟會前一個月,就要開始排練了,每天我們一群人聚在一起,練習各種招式、套路、兵器,就是為了廟會的時候能讓鄉親們看得開心。”90后的史磊祥是馬鞍山市當涂縣湖陽鎮大邢村一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說起湖陽打水滸,他一臉興奮。
打水滸,是湖陽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介于民間武術、民間舞蹈、民間戲劇之間,流傳于湖陽各個村落。
它剛柔并濟,粗獷與優美結合,既可以強身健體,培養尚武精神,又極具娛樂和欣賞價值。
▲湖陽打水滸 資料圖
從形式到內容,湖陽打水滸天生就具備了滿滿的“俠義之氣”,影響著像史磊祥一般不斷涌現的新生代力量,豐富著水鄉農耕文明的時代意義,給予鄉村文化振興更深厚的滋養。
01
古老技藝 魅力無限
湖陽打水滸以集體表演形式出現,是在元末明初施耐庵的章回小說《水滸傳》問世不久,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歷史。
而要追溯其源頭,當在兩晉時期大量戰亂難民南遷湖陽地區定居的時候,邢氏“始祖府君,典午避地,偕兄肇抵姑孰,息肩三湖之陽”,因湖陽單鄉獨圩,四面環水,須有水中格斗和船上對打的本領,才能守護本鄉的平安。從那時算起,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慶祝人民翻身得解放,湖陽曾上演過打水滸。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湖陽又恢復了打水滸的傳統表演。
▲湖陽鎮大邢村民俗文化節 圖源當涂文旅
作為一種民俗活動,打水滸并非上演攻打水滸梁山的戲劇,而是表演水滸人物的武術技藝,并把它融入雜耍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武術風格、套路。
在打水滸的表演中,表演者通常隨著鑼鼓指令,或滾、打、騰、躍,或使用刀、槍、劍、棍,頗顯英雄俠義之氣。表演過程中使用的是真刀真槍,十八般武器輪流械斗,打斗起來是刀光劍影、險象環生,出神入化、驚心動魄,讓人身臨其境。
表演先是以散打練兵開場,其后是雙舞雙打,最終眾將領匯聚,得勝收場亮相。表演者的服飾行頭為短衫輕裝,穿虎頭繡花鞋,頭扎英雄巾,臉帶英雄氣,氣宇軒昂。招式套路則有武松十八棍、林沖刺槍、孫二娘雙刀、魯智深醉拳等。
此外,還有三節棍、九節鞭、鐵叉、八角拳、板凳花等。隨著一聲鑼鼓驚響,只見梁山英雄好漢的表演者,或單人,或群體,或徒手,或執刃,配合鏗鏘有力的鑼鼓嗩吶等樂器的節奏,有層次、有條理地表演著各場對打、群打情節。
▲驚險刺激的打水滸動作 資料圖
打水滸一般由36人組成,有時參演人員眾多,包括配合人員在內,隊伍會超過60人,甚至百人。
在整個表演中,有專用的“鑼鼓經”,表演進行到激烈與歡快、驚險刺激的情節時,臺下觀眾可以用“吹尖”的叫聲,給表演者以鼓勵與捧場。
02
文脈賡續 生生不息
“湖陽打水滸作為民間表演形式之初,上場表演人員均須依照《水滸傳》中人物化妝登場表演,故取名‘打水滸’。”史磊祥說,后來逐漸簡化為頭扎頭巾、身穿燈籠褲、腳蹬虎頭靴表演,但人們仍可以從表演者所持槍、刀、戟、鏟等兵械中分辨出林沖、關勝、呂方、魯達等人物形象。
因為表演中所用的兵器均是鐵制真品,具有危險性,而且需要力量,所以打水滸參演人員必須是20到30歲之間的男性。
表演形式一般分徒手單練、徒手對練、徒手連場練、徒手眾場練和器械單練、器械對練、器械連場練、器械眾場練。
▲湖陽打水滸 資料圖
從形式到內容,湖陽打水滸天生就具備了滿滿的“俠義之氣”,深受年輕人喜愛。
史磊祥回憶說:“小的時候,我對上臺表演打水滸就很向往,看著臺上父輩們的表演,心里癢癢的。后來,我跟著大人們學,直至走到舞臺的中央。現在,我們的孩子也開始看我們的表演了。”
史磊祥主要練習和表演的是白手對練和雙槍,從2016年開始,已經快10年了。
“每一次表演的時候,偶爾也會想下一次會不會聚不齊那么多人了,但是等到下一次的時候,還是一群人排練、表演,給大家展現我們的民俗文化。2023年的時候,我們不僅有成人隊伍,還有少年隊伍,每一個加入的孩子,都是傳承這項傳統民俗的新的希望和力量。”說到這里,史磊祥很是欣慰。
▲史磊祥 資料圖
也許是打水滸內含的文化力量在史磊祥心中扎下了根,2018年,在外創業的他回到家鄉,開農家樂、辦合作社,宣傳推介家鄉土特產品,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走進湖陽、了解湖陽、消費在湖陽。
如今,35歲的史磊祥已經是馬鞍山市石臼漁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總經理。成為頗有成就的創業者后,他依然不忘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打水滸的傳承。
在鄉親們心目中,生活中的史磊祥也頗具“俠義之氣”。防汛抗洪時,他開上自己的送貨車,義務運送沙包、石料到大堤幫助搶險,每天還要為上百人的搶險隊伍提供熱飯菜。
▲湖陽打水滸 資料圖
湖陽打水滸,表演的是刀、槍、劍、棍十八般武藝,展現的是勇敢無畏的英雄俠義精神,經過一代一代的接力傳承,湖陽打水滸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通訊員芮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