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婚喪移風易俗是一項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的社會變革。近年來,我省聚焦群眾可感可及,持續深化婚喪領域習俗改革,大力推進婚俗文化場地建設和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婚事新辦更有新意
今年元旦,新人徐靖、洪琪琦二人在寧國市河瀝溪街道小溪口結婚登記點拿到了他們期待已久的結婚證。
“這種登記方式簡約、溫馨、有意義。”新娘洪琪琦表示,他們將積極響應國家的婚俗改革號召,堅持婚事新辦,抵制高價彩禮,減少鋪張浪費。
據悉,寧國市結合老街改造項目,在河瀝溪街道小溪口區域打造結婚登記點,創新甜蜜經濟新模式,用心用情培育婚俗文化新風尚,倡導文明、健康、理性的婚俗文化。
小溪口結婚登記點融入老民居特色,融合傳統婚俗文化,提供簪花,化妝等特色服務。同時,結合鄉村旅游工作,在云梯畬族鄉千秋村、西津街道大村村、青龍鄉青龍村、竹峰街道瓦窯鋪村、霞西鎮霞西村打造婚俗旅游線路,線路圍繞愛情、婚姻、婚俗打造旅游節點,讓游客駐足打卡。目前,線路各節點均已完成建設。
馬鞍山市和縣自2021年被確認為婚俗改革實驗區以來,因地制宜,推動婚俗改革落地見實效。成立“婚姻家庭輔導室”,筑起一道牢固的離婚“防火墻”,積極化解婚姻家庭矛盾。對意向離婚的夫妻進行婚姻輔導,成功率達40%以上。
為革除大操大辦、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和縣大力推廣百姓廚房等村(社區)公益會所建設,以無償、低償形式為村(居)民操辦婚喪事宜提供必要場所和硬件設施,培育文明新風。
其中,歷陽鎮雙嚴社區陽光小區的“百姓廚房”空調、桌椅、冰柜、油煙機、消毒柜等設備一應齊全。喜事廳共三層,目前投入使用兩層約16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4家辦喜事。只需繳納幾百元的場地費和清潔費,自己購買食材,自己請廚師就可以辦宴席。對比酒店每桌平均可節約1000元,顯著降低了結婚成本。
合肥市包河區、銅陵市義安區、蕪湖市、滁州市明光市等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大力推進婚俗文化場地建設,樹文明新風尚。
生態安葬吹綠色新風
死亡是人生最后一件“大事”。殯葬改革,連著民生冷暖,關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我省不斷完善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持續發力推進移風易俗。節地生態安葬得到推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殯葬新風尚逐漸形成。
去年,合肥市開展了多場集體安葬儀式,以莊嚴的告別儀式,護航生態葬先行者回歸自然。“以往,告別儀式往往只是簡單進行,但參加這次生態葬儀式,卻讓我深感莊重與肅穆,令人難忘。”參加生態葬的余女士表示。
近年來,合肥市踐行“三變”理念,創新殯葬改革“三模式”,用先進物業管理理念,真正把公墓建優管好。通過向下拓展空間,積極探索“一墓多穴”“家庭合墓”安葬模式,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積的情況下,每套墓穴可安葬3至8位逝者骨灰。近三年,依申請改造“家庭合墓”375戶。實施老舊墓區維護提升工程,優化墓區環節,新辟空間建設壁葬、花壇葬等節地葬式,激發老舊墓區發展活力,2024年,僅市小蜀山陵園就提供節地葬式1037套。
通過推行安葬有儀式、祭掃有保障、全程免收費生態安葬服務模式,引導更多市民選擇生態葬,培育綠色文明殯葬新風尚。2024年全市生態安葬超600例。此外,聚焦安葬服務全流程、各環節,找準服務需求,開展業務上門、代客祭掃、志愿服務、便民班車四項便民服務,切實滿足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殯葬需求。
比起大操大辦,生態江葬更有深意。2015年以來,安慶市累計舉辦7屆集體江葬活動,全市已有超過600位逝者的骨灰撒入長江,江葬活動輻射范圍已經超出本市,不少來自鄭州、合肥等其他城市的家庭也前來選擇集體江葬。
此外,為辦好群眾“身后事”,亳州市利辛縣持續完善惠民殯葬措施,落實六項殯葬基本服務費用減免政策,切實減輕群眾治喪負擔。全縣年減免殯葬費用578萬元,惠及5646戶。宣城市寧國市則建成省內首家“生命文化教育館”,發揮宣傳陣地作用,構建集生命教育、家庭文化、廉潔教育、殯葬文化于一體的“大課堂”。目前,已接待參觀學習3000余人次。(記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