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生態環境是生存之基、發展之源、民生之本。
去年一年,安徽踐行生態為民思想,完善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管理體系,著力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與幸福感。
解決“家門口”環境問題
“村里又臭又臟的塘水整治干凈了,我們在這里散步、鍛煉身體,感覺很好。”日前,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卜陳村邵莊自然村村民秦成華對家門口環境改善連連稱贊。
馬鞍山市和縣美麗鄉村(資料圖)
農村黑臭水體既是老百姓關心的家門口環境問題,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警示片關注的重點內容。安徽擁有鄉村常住人口約2356萬人。至“十三五”末,全省共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21686套。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對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高度重視,將農村黑臭水體作為群眾家門口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納入民生實事強力推動整治,并要求2026年年底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2024年以來,六安市聚焦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已完成91個行政村污水治理、53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位于六安市裕安區新安鎮東關村的東關壕溝緊靠居民區,因周邊住戶將污水直排溝渠,造成壕溝水體黑臭。去年2月,六安市生態環境部門對壕溝進行綜合治理,完成生態護坡等綠化工作。“現在垃圾和黑水再也看不到了,景色變好了。”東關村村民張錄斌滿意地說。
治理一個水體,改善一方環境。
去年,宿州市緊緊圍繞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項目,全市89個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程全部完工。
亳州市對全市農村黑臭水體納入清單管理,去年完成31個村農村環境整治、63個村農村生活污水和484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
據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計完成3724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治理面積約2070萬平方米,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無廢城市”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去年,《安徽省“無廢城市”建設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我省以合肥、馬鞍山、銅陵國家級“無廢城市”示范建設為引領,全省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近年來,安置在小區里的智能回收柜成為合肥市民最熟悉的身影之一。
據“愛回收·愛分類”合肥負責人郭標介紹,通過把可回收物從生活垃圾里分離出來,可以實現1/3以上的垃圾減量,讓這些再生資源物盡其用,循環再生。“去年合肥愛回收·愛分類回收量達6947噸,兌付金額486.2萬元。”
據悉,為助力“無廢城市”建設,合肥市積極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回收網點(含智能柜)1111個,城區網點覆蓋率已達100%。此外,合肥市財政還安排超7億元的財政獎補資金,針對工業固廢、農業固廢、生活垃圾等多領域出臺獎補政策。
淮南市采煤沉陷區“綠色蝶變”(資料圖)
“無廢城市”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淮南市是我省唯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秋冬時節,淮南鴛鴦湖吸引了不少市民聚集于此。“自從采煤沉陷區變成鴛鴦湖后,來這里游玩的市民越來越多。”淮南市民陳先生說。
目前,淮南市九大采煤沉陷區完成喬木林修復面積329.80公頃,綠化覆蓋率提升至75%以上。淮南市在啟動“無廢城市”建設的同時,還緊盯危險廢物監管,消除潛在環境安全隱患。全市現已建成6家廢鉛酸蓄電池集中收集中心,并針對三興檢測、中煤新集和中安聯合朱集西煤礦3家單位15枚廢舊放射源完成安全收儲工作。
產業發展逐綠而行
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息息相關。
近年來,安徽強化省市縣協同、全域聯動,加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雙招雙引”力度,推動產業規模逐步擴大、質量不斷提升。
宣城開盛光伏產業園(資料圖)
今年1月2日,宣城市舉辦新能源行業企業家沙龍暨“技術總監話未來”活動。會上,多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分別圍繞“HJT平臺技術前景展望”“邁向商業化的鈣碳礦光伏”“城市能源發展路徑從光儲融合到虛擬電廠”等議題作主旨演講。近年來,宣城市致力于打造“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長三角綠色能源保障基地”,以光伏電池為主體,化學電池與新能源發電為優勢產業。目前,全市已匯聚130余家新能源產業鏈企業,2024年實現產值約750億元。
滁州市聚力打造安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動力電池產業第二城、新能源汽車產業第三城。通過精準布局與產業鏈“鏈長制”策略,構建起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條,成功吸引10家全球光伏20強企業入駐。光伏組件、光伏玻璃、光伏電池片等主要產品產能均占全省一半左右;動力電池產業集聚了比亞迪、國軒、力神、天合等一批頭部企業,產量穩居全省前三位。
2024年1月至9月,全省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營收6062.1億元。其中光伏電池片產量97.8GW,同比增長69.4%,產量占全國比重約19%,較2023年底提升5個百分點。正負極材料、儲能型鋰電池、儲能系統等主要產品產量均保持40%以上的增速,占全國比重持續提升。
環境美成就產業興。新的一年,安徽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記“把好山好水保護好”“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的殷殷囑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新春到來之際,江淮大地必將迎來一片綠貌新顏。(記者 汪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