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今日之合肥,科技創新發展的熱潮方興未艾,向“新”勢能持續匯聚,正不斷加速形成自己的科創“競爭力”。而科技型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強勁引擎,也展現出對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
如何實現科技與金融的“雙向奔赴”?窺一斑而知全豹。作為安徽首個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近年來,合肥市聚焦“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搶抓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機遇,加快構建廣渠道、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打造“科創出題、金融答題”特色服務品牌,促進企業融資高效對接,逐步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通報2024年度國務院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發現的有效做法,合肥市“寫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賦能企業科技創新”的典型經驗做法獲通報表揚。
精準“開方” “多元化”產品 注入動能
在科技型企業這個“苗圃基地”里,不同發展時期的科技型企業需要各有側重的金融“養料”。這意味著,需要提供“全周期”產品支持,力護每一個科技創新企業都能茁壯成長。
安徽中科昊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聲紋AI技術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于一體的人工智能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度面臨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
興業銀行合肥分行在了解企業需求之后,主動上門并向企業推薦了專門為安徽省內科研院所孵化或入駐企業創設的“興科貸·大院大所專屬”產品,實現一周內授信批復800萬元,并在企業A+輪融資中積極推薦股權投資機構跟投,切切實實做到了“成長式陪伴”。
興業銀行合肥分行科創金融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聚焦科創企業融資痛點和難點,興業創設了16款信貸新產品,形成覆蓋全周期的“興科貸”產品體系。線下“興科貸”與20余款線上“興速貸”產品協同發力,目前已為合肥市800余戶科創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便利化融資服務,金額超35億元。
興業銀行合肥分行的產品體系僅僅是合肥市的一個縮影。合肥市如同一位醫術精湛的醫者,擅于對科技企業發展中的“疑難雜癥”精準“把脈”、科學“開方”。
“為打破傳統融資的壁壘,合肥市聚焦科技型企業首貸、信用貸等需求方向,支持金融機構主動前移服務,圍繞覆蓋企業起步、初創、成長、成熟全生命周期,構建‘貸投債保’多方聯動的產品體系。”合肥市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汪駿飛介紹。
數據顯示,全市科創金融產品增至225款,較試驗區獲批前增長101%,其中信用類產品占比76%、初創期產品占比75%,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融資覆蓋率達86%。截至2024年9月,全市科技貸款余額達3206億元、占全省科技貸款比重達44%,帶動全市貸款增速持續位居省會城市首位。
創新“打法” “全周期”服務 保駕護航
2022年11月,合肥正式獲批建設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懷著一顆“求索心”,合肥市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科創金融改革主力軍作用,不斷助力科技企業由“鋪天蓋地”走向“頂天立地”。
2024年8月29日,“皖企投融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月一鏈——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投融資路演活動在合肥經開區智能科技園舉辦。
“我們這次邀請了60多家投資機構、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6家路演企業代表參會,項目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多個細分領域。”合肥恒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鄔王赟然介紹道。
活動現場,工作站搭建舞臺,精準對接,為企業送來“及時雨”。企業代表就各自的項目前景、技術優勢、融資計劃等關鍵內容進行精彩展示。同時與金融投資機構代表深入探討和交流,努力尋找合作機遇,碰撞共贏“火花”。
合肥智能科技園科創金融工作站是全市首批5家科創金融工作站之一。目前已舉辦投融資對接會、企業家沙龍、知識講座共計26場,助力科創企業解決信貸融資6.87億元、股權融資5500萬元。
“我們希望成為摸清科創企業切實需求的‘監測站’、搭建銀企橋梁的‘聯絡站’、共同探討科創行業發展趨勢的‘學習站’、提供精準金融解決方案的‘落實站’,統籌‘國有園區+金融機構+國有擔保機構’企業服務力量,為科創企業提供全周期、接力式、定制化的科創金融服務。”鄔王赟然表示。
科創“小苗”長成“大樹”,需要全周期的金融活水滴灌。合肥市不斷提升服務含“金”量,一方面線下開展科創金融工作站縣(區)全覆蓋計劃,構建“科創金融管家服務體系”,實現科技型企業融資服務“專人辦”“就近辦”“小時達”。另一方面線上建設市級科創金融服務平臺,提供線上化、全周期服務方案、惠企政策、路演服務,累計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授信4.08萬筆、816.3億元、平均利率較平臺設立下降0.23個百分點。
耐心資本 “多層次”布局 向“新”而行
最近,位于合肥安巢經開區的大恒能源TOPCon智造基地內正忙得火熱,產品銷往德國、奧地利、巴西等全球各地。
時間撥回到2022年。“那時我們基地規模小,訂單量增多,產能卻跟不上,亟需資金投入。”大恒能源董事長助理周楊說。
大恒能源面臨的融資困局,是科創企業都“頭疼”的老問題。“投貸聯動”成為解決問題的“良藥”。
“‘投貸聯動’就是對科創企業提供‘貸款+入股’的一種綜合金融服務,可以實現科創企業信貸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由投資收益抵補信貸風險,為科創企業提供持續資金支持的融資模式。”興泰控股運營管理部總經理項平表示。
據悉,興泰資本通過投擔基金等直投基金,為大恒能源提供了3000萬元的股權投資,“有了‘耐心資本’的注入,我們的產能得以大幅提升。”周楊說。
如今,大恒能源已形成集硅片、電池片、光伏組件、一體化光伏系統、光儲系統,以及光伏電站開發建設于一體的發展布局,搭建起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營銷網絡。
從“識于微時”到“頂峰相見”,像這樣的故事在合肥并非孤本。
科技創新具有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從基礎研究的突破到應用技術的開發,往往需要數年時間,這就需要耐心資本為企業提供長期而穩定的資金支持。
為培育耐心資本,引導金融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合肥布局“母子基金”產業鏈條,市天使基金、種子基金、產業基金全鏈條覆蓋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企業創立成長全周期,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只數、規模均實現3年翻番。同時,打造國有直投基金體系,引導帶動“雙招雙引”,打造“基金+產業”“基金+招商”“基金+基地”投資招引新模式。
于是乎,我們看到,在合肥,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攜手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越來越多的金融“活水”持續灌溉合肥科創產業,科技金融成果“可感”“可知”,更“可及”。截至目前,合肥市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3萬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萬戶。(記者 徐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