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完成A+輪融資,由肥西縣運河產業基金有限公司領投。
從3年前的近千萬元種子輪融資,到眼下的超億元A+輪融資,零重力飛機工業已完成五輪融資。在金融助力下,公司不斷發展壯大,成為2024年度安徽省專精特新企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科技創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等特點,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落地轉化,需要大量、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撐。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不斷豐富各類金融工具、產品和服務,對于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在安徽,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不斷提升,科技、產業、金融緊密耦合、相互塑造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安徽科技貸款余額連跨6個千億元臺階,從1525億元增加到今年9月末的7273億元。同時,安徽加快發展“耐心資本”,組建運營安徽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截至11月底,已累計設立母子基金135只,實繳規模合計534.75億元,累計投資項目469個。
以“未來”為錨的風控
“白色家電、汽車配件、航空配件、高速護欄等,我們的產品應用于眾多領域。”談起自家產品,安徽永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滿是自豪。今年以來,該公司的產品市場需求火熱,但也急需大量資金用于采購原材料以保障生產供應。
“去年,年產4萬噸節能環保型飽和聚酯樹脂項目(一期)投產后,產能逐步釋放,訂單數量持續攀升,企業運營周轉對資金的需求也隨之顯著增加。由于前期公司大部分自有資金都投入到項目建設中,流動資金變得相對緊張。”該負責人坦言,“能向銀行借到錢,但因缺乏有效抵押擔保,貸款額度遠遠不夠企業發展需求。”
從銀行角度來看,風控是其“生命線”。傳統風險控制主要依賴于抵押物,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實物資產,在賬本上就一目了然。對于缺乏實物資產的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要“看懂”企業的專利價值、創新能力和成長潛力,就需要更好地為這些企業精準“打分”“畫像”,將其專利技術、潛在價值數據化、模型化,從而對企業的發展潛力心中有“數”。
“通過深入分析永昌新材料的經營狀況、財務數據以及市場發展前景,我們認識到該企業主營業務清晰且突出,產品工藝技術處于行業前沿,上下游供應鏈穩定暢通,具備較高的創新‘含金量’與‘含新量’。”中國建設銀行合肥分行科創金融團隊有關負責人介紹,基于此,團隊對企業名下的知識產權展開專業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知識產權質押授信的重要決策依據,進一步追加企業核心發明專利質押,為授信額度增加信用保障,最終成功為企業申報了4000萬元經營周轉類授信額度。
以“未來”為錨的智能風控,不僅關注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潛力,更實現了金融機構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雙向奔赴和共贏發展。
近年來,安徽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廣初創起步期信用貸、成長期研發貸、接力貸、成熟期上市貸、并購貸等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產品,推廣“技術流”、創新積分貸等模式,累計為近萬戶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授信“門檻”。
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金融機構積極構建綜合化的服務機制,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牽頭承擔和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及重點產業技術攻關任務。11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6135.57億元,同比增長25.6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4.72個百分點。
結構性工具的牽引、風險分擔機制的完善也進一步降低商業銀行成本,免除后顧之憂。今年4月,人民銀行創設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全省21家金融機構已經與清單內971個項目達成意向合作,為479個項目授信440億元,為423個項目發放貸款154.8億元,項目簽約和投放金額均位于全國前列。
“股貸債保擔”聯動
最近,進出口銀行安徽省分行參照《安徽省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業務指引》與3家企業簽訂“共同成長計劃”戰略合作協議,這是安徽省首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參與“共同成長計劃”并采用團體標準進行簽約。
在安徽,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攜手科創企業“共同成長”。
為培育耐心資本,引導金融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安徽在全國首創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按照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市場邏輯,創新以金融服務優先權為基礎的跨周期風險收益動態平衡解決方案,從機制上提升金融機構服務科技企業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續性。
截至目前,安徽省開展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簽約銀行108家,簽約企業超1.1萬戶,貸款余額超1600億元。
“今年2月,我們聯合省發展改革委舉辦‘合作紐帶 共贏之路’高水平對外開放政銀企對接交流會,與安徽萬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聯系,并根據企業實際需求,制定專項融資方案;6月,分行向企業新增授信額度,并發放貸款5000萬元,用于支持企業出口項下資金周轉。”進出口銀行安徽省分行有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支持企業發展,11月分行與萬朗磁塑協商簽訂2年期“共同成長計劃”,“在協議框架下,雙方將進一步挖掘銀企合作契合點,通過我行特色產品滿足企業長期、短期資金需求,助力企業拓展市場渠道、產品更好‘走出去’。”
“共同成長計劃”依舊在不斷“成長”。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長孟凡征介紹:“我們聯合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實施‘共同成長計劃+專業能力提升、業態融合共生、零售業務拓展、政策保障賦能’四個專項行動,引導股權、擔保、保險等多業態加入計劃,聯合省股交中心探索認股權登記交易試點,推動構建‘股貸債保擔’聯動的科技金融服務支撐體系。相較于傳統信貸模式,在貸款期限、貸款額度、利率彈性、企業價值、共享合作方面實現增加。”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打造現代科技金融支持體系需要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共同發力,以滿足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
近日,安徽省人工智能主題母基金又新增一只子基金——安徽科訊人工智能創業投資基金。這是人工智能母基金第八只成功設立的子基金,截至目前,已設子基金認繳規模近137億元。
眼下,安徽正加速打造“基金叢林”。
“強化財政資金和國有資本整合,‘以撥轉投’轉變資金使用方式,組建運營總規模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和總規模1000億元的國資‘6+1’基金體系,支持風投創投機構高質量發展,構建政府領投、國資聯投、機構跟投,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體系。”安徽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11月底,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累計設立母子基金135只、實繳規模合計534.75億元,累計投資項目469個。在皖落地私募基金共2218只,其中天使投資基金54只,創業投資基金767只,產業投資基金1397只。
與此同時,安徽堅持發揮有為政府作用,樹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鮮明導向,通過完善容錯機制、提高科技貸款損失容忍度、健全風險分擔機制、拓寬基金退出渠道等方式,打消資本后顧之憂,形成有助于耐心資本發展的生態環境。
安徽省國有金融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潘友華建議,搭建資本交流平臺,加強對接力度,深化與銀行、證券、保險、理財等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擴大資本市場朋友圈,大力引導更多長期資金匯聚安徽,營造耐心生態;發揮示范效應和杠桿作用,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以一產業一基金的方式,重點聚焦安徽十大新興產業,分類分行業開展市場化投資,通過“引導基金—母基金—子基金”的出資方式,逐層撬動社會化資本參與創業投資。此外,將充分尊重企業成長周期規律,謀劃布局未來產業,重點扶持一批“卡脖子”“首臺套”及“獨角獸”項目在安徽落地,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不止,未來可期。安徽正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在產品創新、授信評價、抵質押模式、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績效考核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推動金融政策與財政、科技、產業等政策配合,促進更多制度性創新成果落地,為推動安徽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持續有力的金融支持。
(本報記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