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巨人” 激發新活力
——我市大力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邁特諾(馬鞍山)特種電纜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記者 儲燦林 攝
翻開我市專精特新企業名單,一項項填補行業空白的創新成果,一批批高新技術企業的涌現與集聚,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厚重底座。
作為沿江重要工業城市,制造業是馬鞍山的立市之本。近年來,我市加大培育力度,鼓勵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日前,我省公示2024年度安徽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馬鞍山有128戶企業入選,排名第二。
市縣聯動,加大培育幫扶力度
“前期我們對轄區內所有中小企業進行排查摸底,確定一批有沖勁、有干勁,立志沖規的企業,挨個上門走訪,送去紅利政策。”市工信局負責人表示。
對小微企業而言,上規意味著“蝶變”。如何選擇支持對象,我市摸排擬入規企業,建立規上企業培育庫,按月調度企業營收數據,指導縣區有針對性地開展規上培育工作。
市縣兩級均建立了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庫,按照“創新型中小企業→省專精特新企業→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重點‘小巨人’企業”五級成長路徑,注重日常培育引導,幫助企業明確發展方向、發展路徑、發展重點。
我市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企業的監測、指導和跟蹤服務,通過專題培訓、特色化服務、一對一診斷把關等方式,集聚服務資源,支持清單培育企業強弱項、補短板,量身定制成長方案,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不斷規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認定。
一項項重實效的舉措扎實推進,讓一大批小微企業成功跨“坎”。今年以來,我市新認定省專精特新企業128戶、居全省第2,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55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復核和新認定企業12戶、累計39戶,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復核和新認定5戶、累計9戶。
創新為要,打造企業發展引擎
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是其最鮮明的特色。鼓勵專精特新,實質是鼓勵創新。我市積極引導企業堅持創新發展,做精專業技能,突出“精而強”,使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在這里得到無限廣闊的上升空間和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馬鞍山新康達磁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大尺寸MnZn鐵氧體磁心,打破了國外廠家在大型磁心制造領域的壟斷。目前,這類磁心廣泛應用于醫療設備、工業設備等領域,具有可靠性高、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等特點。
“小創新也能作出大貢獻。”市工信局中小企業科負責人表示,如今,在我市很多專精特新企業內部,無論是一線員工,還是管理層,專技術、求創新的發展理念根深蒂固,給企業發展帶來無窮無盡的活力。
此外,我市還發揮政府、行業組織外部正向刺激作用,加強對優質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幫扶力度,通過“內外合力”加速企業升級改造,走好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其一,推動行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和企業數據共享機制,打造轉型案例,推廣“看樣學樣”,引導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升級。其二,助力中小企業著眼長期發展積極擁抱數字化,練好數字化轉型“內功”,通過數字賦能進行智能生產和科學決策,提高產業協同發展能力。
圍繞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我市一手抓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
注重精準服務,厚植經濟發展沃土
專精特新企業的蓬勃發展,得益于馬鞍山產業根基深厚、土壤肥沃。在當前經濟發展激烈角逐的背景下,我市不斷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放足好水、養好活魚”的健康生態環境,讓越來越多的“魚”游過來。
先看資金鏈。我市按照產業政策文件內容,對新認定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以及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分層進行獎補。在各類榮譽申報及優秀企業的評選中,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專精特新企業。
再看產業鏈。我市健全涉企信息共享機制,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支持,圍繞訂單、物流、倉儲等重點環節,對為本地龍頭企業實施配套的企業,實行一定獎補。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打造“采石會客廳”企業服務品牌,用好融為“益企”暢聊會等,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專題融資會,搭建銀企融資供需服務平臺,促進優質企業高效、快速、低成本融資,實現政銀企三方共贏。同時,我市創新“政策找企業”服務模式,依托政策智能匹配與精準推送平臺,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專精特新支持政策點對點推送至相關企業。
市工信局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大力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實施高水平技術改造,重點開發更多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強化數字賦能,力爭到2027年實現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記者 鄔剛 通訊員 史碩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