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自然資源部發布《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第一批典型案例》,全國共18個案例入選,博望區產業園“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名列其中。
土地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城市各種資源配置的載體。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發展空間不足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瓶頸。博望區產業園“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強化規劃引領,推進騰籠換鳥、產業重塑,以合同約束稅收貢獻,激勵用地主體自主節地,推行重載工業多層廠房“機器上樓、汽車上頂”節地技術,向空間要效益。
退散進集
創新“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
博望區工業經濟起步早,但企業用地布局較為分散,規模較小,平均每家企業占地約7.4畝,占地5畝以下的企業占比67%,企業平均容積率僅為0.4,土地利用方式較為粗放,利用效率不高。
2021年以來,博望區探索“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所謂“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即建設十大園區,統籌控制規劃開發強度、規劃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和單元尺度,提升用地質效、主導產業集聚密度。以園區為載體,堅持“一園一業”,江寧-博望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丹陽片區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產業,新市片區以鋁基新材料為主導產業,博望高新區以機床刃模具為主導產業,圍繞產業鏈,建設以順博合金、美利信、愛柯迪等上市公司為龍頭的產業集群。
單元增加工業鄰里中心、生產過渡空間和地企適配程度;減少空間破碎程度、傳統產業用地和新增建設用地供應占比。項目實行合同管地,鼓勵多層廠房建設,推行重載工業多層廠房“機器上樓、汽車上頂”節地技術,優化工業生產流程,降低企業建設成本和生產成本。
向上要空間
機器上樓 汽車上頂
兩棟廠房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外立面裝修;汽車坡道已經成型,正在進行裝飾……天氣寒冷,博望高新區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施工熱度未減。
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總占地面積48.28畝,規劃建設兩棟三層廠房,高達23米。“今年2月開工,目前施工進度已完成85%。”項目常務副總楊發堂表示,自開工以來,項目每天約有150名工人在現場施工,預計明年5月交付。
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是博望區首個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機器上樓 汽車上頂”產業園,和常見的單層廠房不同,該項目建的是兩棟三層的立體式廠房。一層是機械加工企業,二層是精加工企業,三層主要發展倉儲、電子產品產業。
距離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不遠,博望高新區產業重塑高質量發展項目(二期)——科技孵化園(C區)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
科技孵化園(C區)同樣是一個“機器上樓 汽車上頂”產業園,車間都是三層。一層是重型機械設備制造,二層、三層是輕型機械設備制造或產品精加工,私家車停樓頂,實現從水平生產線向垂直生產線的轉變。
園區水平變垂直,產業重塑向“天空”要效益。2023年底,博望區進一步謀劃第二批十大園區。第二批園區占地約1002畝,目前已開工2個園區。“第二批十大園區引入‘機器上樓 汽車上頂’的新模式,進一步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預計騰退安置企業畝均稅收可由2萬元提升至20萬元,容積率由0.49提升至1.53。”博望高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蘇業霖說。
設置畝均門檻
倒逼企業節約集約用地
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招商工作還沒有正式啟動,但已經有企業迫不及待申請入駐。然而,企業想要入駐園區,要經過嚴格的審核。
在“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中,博望區完善單元區域評估工作,制定工業項目“331”標準,即新增工業項目畝均固定資產投資不低于300萬元、畝均稅收不低于3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強度不低于1億元。
同時,博望區強化合同管地,用地面積與稅收貢獻相掛鉤,倒逼企業節約集約用地。項目招商時簽訂對賭協議,以畝均效益為導向,企業用地面積與稅收貢獻相掛鉤,提升用地單位節約集約用地意識,實現了“要我節約”向“我要節約”轉變。
項目成交后,簽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和《工業項目用地投入產出監管合同》,實行雙合同約束。
設置畝均稅收門檻,成效如何?目前,首批十大園區占地714畝,面積約72萬平方米,總投資23.4億元,首批入駐企業46家,騰退安置企業的總產值由5.5億元提升至41億元,畝均產值由66萬元提升至511萬元,畝均稅收由2萬元提升至20萬元。
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