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企合作推進古村煥新
——留住徽州“團結互助”的鮮活歷史建筑樣本,延續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金黃的稻田連著蔥蘢碧山,在微風中騰起細浪,仿佛攤開了一幅巨大的調色板。大片自然的青黃裹著一團鱗次櫛比的黑白民居,猶如淡抹輕皴的水墨丹青。
走進冬日的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黟縣碧陽鎮關麓村,純正徽州美學的沖擊撲面而來。
關麓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利生帶記者走街串巷,推開一扇幽深的宅門,進入一片連綿宏偉的連體民居古建筑群。“這是‘關麓八大家’中老四家,整個連體民居群整理修繕好,年底就能重新對外開放。”胡利生介紹說。
關麓村里,20棟古建由北向西相連。核心區棟棟民居內,天井、廳堂、庭院、花園自成一體、各藏乾坤。這在皖南并不稀奇。但八家連成一家,一道道側門、回廊、過道等,將建筑群串聯成循環往復的整體,如同巨大的迷宮,久居“家”中的人,也難以明了其全部結構。這是“關麓八大家”建筑群最大特色。
清朝中葉,汪姓徽商八兄弟居住其間。打開門,是敦睦洽和的一大家;關上門,各家安心過小日子。村中汪姓祖先的拳拳兒女心,生發出奇思妙想的構造設計;徽州聚族而居、團結互助的觀念滲透,形成這個鮮活生動的歷史建筑樣本。
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修舊如舊,“這是老四家的書堂,墻上掛著的是李鴻章的筆墨。八大家有各式私塾學堂,被稱為中國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館。”記者跟隨胡利生,邊走邊聽介紹。老屋窗扇、內壁上精麗的彩繪、壁畫已重煥光彩。“這些壁畫是關麓村一絕,請專業匠人用老材料修復老壁畫,為的是留住原來風貌。”胡利生指著廂房一幅“仕女彈琴圖”壁畫說。
“老房子需要人氣養。八大家建筑數百年來一直有人住,才能存留到現在。”胡利生帶著記者穿堂繞戶,一路感慨,古建筑幾年沒人住,就會梁朽屋爛。現在很多村莊面臨空心化,原住民大批搬走,幽暗、逼仄、原始的老房子,不增添現代設施,留下的人也不愿久住。此外,古建筑維修成本很高,流程嚴謹復雜,缺乏資金、精力有限的村民,往往無力修繕。
而今的關麓村,山水田園稻花香,青磚黛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留住了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文化景觀,延續著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我們開展‘村企合作’,探索整村推進的景村共生模式,古建筑恢復了歷史風貌,村子有了留住人的新產業,也為‘大黃山’增添了吸引游客的新項目。”胡利生說。
打造新徽派國際化度假旅游目的地
——古村落核心保護區推動保護傳承,在建設控制地帶營造文化再生景象。在環境協調區打造有流量吸引力的品牌度假旅游產品和創新業態
2017年來,關麓村接水管、修路面、通河道……先從完善設施做起,描繪美麗鄉村底色。
景域集團和黃山黟縣簽署協議,投資關麓項目,用國際標準、本土符號打造關麓國際旅游度假區。企業先后租用和流轉村民600畝土地,完成17棟民居經營權流轉。
相互聯通的“關麓八大家”,因為歷史原因被阻斷和拆分,首先是打通內部循環,恢復標志性建筑特色。挪作他用的學堂、書齋及各家的書屋,復原其空間陳設和徽文化場景。有倒塌風險的古宅,修復加固,植入婚俗文化、非遺展示等新看點。非保護區的危舊小學,由中國科學院常青院士擔綱指導翻新改造,建設容納徽學、國學講壇,徽劇、黃梅戲展演、知名藝術家工作室等的關麓書院……
走過村口6畝荷塘,轉向一面綠意盎然的山坡,一座座山林間的白色帳篷順著山勢扎進蜿蜒起伏的山林里。關麓帳篷客民宿酒店,游客絡繹不絕,成為不少企業活動、單位團建、學校研學教育的基地。周邊正打造完善驢爸爸親子探索樂園、鄉村旅拍基地、品牌演藝和夜游項目、品牌中醫健康管理中心和康養社區……一個個引進IP、跨界的融合項目,增加了更多宜居、宜游、宜業、宜學、宜養場景體驗。
建設以村字號旅游為核心驅動的“全域景區”
——以黟縣一地之嬗變,探路營造“大黃山”全域之多彩
村企合作,將村莊、田園、山林等作為一個運營產品,以經營權合作方式,實現了村落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創意變生意、生態變業態。
全體村民共享的利益分配方式,回應著村民“把日子過得更好”的期待。
企業與關麓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簽訂了用工協議。村民參與度假區項目建設用工超過1.5萬人次,有50余人在酒店、公司就業。企業租用400畝農田,流轉200畝林地,帶給項目屬地村民及村集體經濟收益3000余萬元。村民通過家門口就業、閑置農房土地流轉、產業工人身份轉變、農副產品銷售和景區民宿分紅等方式,大幅增加收入。
“我們的發展定位就是‘游黃山、住關麓’,度假酒店不僅要和當地風情文化相結合,且酒店客房收入占比應不超過度假區總收入的50%。”景域集團總裁、黃山景徽關麓旅游開發運營公司董事長朱景榮說,游客不僅住得好,而且有一天左右時間去體驗游玩。所以他們正配套親子、文化創意、網紅打卡、醫療康養、夜游經濟等不同類型體驗式旅游項目。
今年6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確定22家旅游度假區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黟縣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作為安徽省唯一代表入選,成為“大黃山”戰略實施以來的第一個國家級度假區,也是全國第一個“村”字號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
自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誕生兩個超級文旅IP,黟縣成為第一批因旅游致富的縣。黟縣整合和差異化打造鄉村旅游資源,增加村落的顆粒度、識別度,文藝碧山、影像南屏、寫生屏山、鄉創柯村、親水美溪……一個個鄉村互為補充,互為背景,又互為引流,囊括在縣域的全域旅游運營下,如天上繁星一樣值得深度體驗游玩。 全縣主題民宿1000多家,占全省總量六分之一。今年國慶7天,這個不到10萬人口的小城,來了147.2萬人次游客。
以村字號旅游為核心驅動的“全域景區”, 疊加以業態多元、垂直下沉為亮點的“全域業態”,努力接住“潑天的流量”,黟縣以一地之嬗變,探路營造“大黃山”全域之多彩。
(記者 吳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