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萬里行舟看壓艙”。
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三農”就是這樣的壓艙石。
一直以來,安徽都是農業大省。這并沒有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演進而發生改變,相反,當前形勢下,更凸顯其重要性。
安徽作為產糧大省,被賦予扛穩糧食保供責任的重擔。安徽作為農村人口眾多的省份,“富農”不僅直接事關“村里人”的獲得感,更牽扯更多城市里“農二代”的生活日常,對全方位擴大內需更具現實意義。安徽農村地域廣袤,壯大縣域經濟,以城帶鄉,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仍是一項根本性的發展急務。
12月17日至18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作為農業大省,做好“三農”工作,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要有久久為功的定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才能向著農業強省加速邁進。
靠什么豐收
836.9億斤。
國家統計局前不久發布的糧食產量數據顯示,今年,安徽糧食總產量、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實現“三增”。全省糧食總產量836.9億斤,位居全國第5位,比上年增加6.7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11017.3萬畝,比上年增加15.6萬畝;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379.8公斤/畝,比上年增加2.5公斤/畝。
這樣的成績讓人心安,但每一場豐收背后都是拼盡全力,一組組數據背后浸透著汗水和付出。
這是“藏糧于地”的豐收——
安徽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截至10月底,全省新建高標準農田超200萬畝。
這是“藏糧于技”的豐收——
安徽全省農機總動力超7194.5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5%。安徽正在推進種業振興,全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達12家、居全國第2位。
今年11月,在廬江縣白湖鎮,村民正利用晴好天氣搶曬稻谷。巢志斌/攝
當前,糧油作物正值冬季田管的關鍵時期,安徽各地正強化苗情監測,組織行業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指導服務,為明年夏糧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仲冬時節,寒意漸濃。在全椒縣武崗鎮,綠油油的冬小麥苗生機勃勃,種糧大戶謝金正使用植保無人機在田間噴灑藥劑。
“目前要控制小麥旺長,及時開展鎮壓作業,確保小麥安全越冬。對于土壤墑情較好且長勢正常的麥田,可適當推遲冬灌;對于弱苗麥田可適當提前灌水,可適當施肥,促苗健壯生長。”正在田間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的武崗鎮農技站站長盧德清向謝金說道。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也是安徽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必須扛牢的政治責任。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把重農抓糧擺在突出位置,多種糧、種好糧,圍繞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深入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江淮糧倉,讓“中國碗”多裝優質“安徽糧”。
安徽還積極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前三季度,全省畜產品總產量559.2萬噸,蔬菜產量1805.6萬噸,水果產量706.1萬噸,水產品產量189.2萬噸。
拿什么富農
12月18日,位于安徽祁門縣的祁紅廣場茶香四溢,各種品牌的祁門紅茶現場斗技,來自各地的客商體驗傳統祁紅技藝。當日,2024祁門紅茶嘉年華活動舉辦,并同步發布了“祁門紅茶協會”集體商標。
“集體商標的使用不僅使祁門紅茶的品質得到保障,而且還能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祁門紅茶國家級非遺制作傳承人、祁門紅茶協會會長王昶表示,通過使用“集體商標”標貼的形式,可以完善“祁門紅茶”區域公共品牌的管理體系,維護祁門紅茶核心產區的生產、流通秩序。
祁門紅茶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近年來,祁門縣以“三茶統籌”為引領,推進祁紅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數據顯示,2024年全縣茶葉產量7800噸,茶農人均收入7500元,綜合產值70億元,有力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12月18日,在祁紅廣場,游客在體驗祁門紅茶非遺制作分篩技藝。程啟群/攝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
安徽類型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南北兼具的氣候條件,孕育了富饒優質的農特物產。一大批“土特產”越來越叫得響、賣得旺,各展其長。
目前,安徽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數量分別居全國第2位、第3位,前三季度全省十大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已突破1萬億元、達到10193億元,同比增長11.47%。應當說,安徽發展鄉村產業基礎好、勢頭好、前景好,還是大有可為的。
不斷培育壯大的鄉村產業,讓農民鼓起錢袋子、日子更紅火。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9元,實際增長5.8%。
“我們將扎實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打造更多享譽全國的‘皖美農品’品牌,加快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聯農帶農方面,將完善產業鏈利益聯接機制,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讓鄉村產業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群眾。
不變的是改革
“我家的十多畝地已經簽約登記,我們放心地經營生產。”今年10月,在完成二輪土地延包合同網簽后,安徽阜陽市阜南縣鹿城鎮王莊村種植大戶郭坤如是說。
據悉,阜陽市的180.86萬農戶二輪承包今年全部到期,占全省今年到期總戶數的41.38%。截至今年9月底,該市已有178.82萬戶完成二輪土地延包合同網簽,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基本完成二輪土地延包合同網簽工作。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落實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任務,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探索閑置農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
今年,安徽成為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三個整省試點中的省份之一。安徽將二輪延包整省試點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一號任務”,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省1200萬農戶的延包任務。
今年5月,安徽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整省試點工作方案,配套出臺了試點工作辦法。安徽積極穩妥推進整省試點工作,延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截至11月底,今年全省到期的27個縣(市、區)完成二輪延包合同簽訂的農戶達427.1萬戶,占到期農戶總數的97.7%。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安徽不斷拓寬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村集體經濟運行方式不斷優化。
11月的大灣村。鄭金強/攝
在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里的漂流、茶廠、農產品展銷中心等項目均有村集體經濟的參與,資金入股、資產租賃、收益分紅等舉措讓“村有產業”帶動“戶有收益”。去年,大灣村集體經濟收入超240萬元。
安徽通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堅持家庭農場擴量、農民合作社規范的工作思路,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有序發展。
截至10月底,安徽全省家庭農場數量達33.7萬個、居全國第1位,農民合作社達11.5萬個、居全國第4位。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新農人協會,為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搭建了交流平臺,匯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
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不懈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錨定農業強省建設目標,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扎實做好鄉村全面振興各項工作,全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