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4年即將畫下句號。
對于我們每個普通人,這是個充實而忙碌的一年,收獲、遺憾、喜樂、感慨,成為交織在生活中一串串音符。
這一年來,經濟總體穩健前行,宏觀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支撐這一觀點的事實有很多,最突出的就是一批優質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穿越周期、韌性向上,積極開拓全球市場,加快出海布局步伐。像奇瑞汽車,就在今年首次躋身財富全球500強企業。像陽光電源,不斷加快海外項目落地,同時通過并購重組、垂直整合,不斷完善產業布局,增強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各行業領域中都在持續涌現著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以及細分賽道上的專精特新企業,看到他們的活躍身影,會讓人由衷地感嘆:中國制造真的進步太多了。
從安徽來看,一季度到三季度,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地見效,供需兩端有效銜接趨勢向好,呈現逐季回升、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讓我們翻開經濟賬本,走向大街小巷,深入車間廠房,展示鮮活事實,聽取企業心聲,透徹地看看這一年的安徽經濟,感受經濟基本面冷暖,凝聚共識,爭當為經濟運行注入活力的促進力量。
一看經濟增速——
“向上的曲線”
發展,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必然要有持續積累的經濟總量作為重要支撐。
作為反映經濟總量變化和發展實績的最直接數據——增速,往往最引人關注。
今年,安徽經濟總量一季度增長5.2%、上半年增長5.3%、前三季度增長5.4%;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季度增長7.6%、上半年增長8.5%、前三季度增長8.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季度增長4%、上半年增長4.1%、前三季度增長4.3%
……
總的來看,從一季度到三季度GDP、工業和消費都在逐季回升向好,走出一條“向上的曲線”。
從最近的數據看,9、10月份的數據反映了明顯的政策效應。
今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后,市場反應積極。安徽迅速行動,細化分解重點任務,全力推進政策落地落實,著力提信心、穩預期、促發展。
比如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為2021年4月以來新高;10月份,全省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6.8%,比9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0.6個百分點。
從備受關注的房地產行業來說,1月至10月,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下行幅度已經比1月至9月收窄1.1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直接反映了在一系列存量和增量政策組合拳之下,宏觀經濟向上向好的信號和市場上的良好預期與信心。
重視速度、不唯速度,看經濟增速,不僅看當下、看一時,更要辯證看、長遠看。
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更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華創鴻度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激光器研發生產車間,光學工程師正在檢查光學介質的可靠性。趙明/攝
如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
截至今年10月,安徽工業技改投資增速連續17個月超過20%,前三季度達25.5%,這項數據反映了安徽工業轉型升級的向“新”力。
前三季度,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0.8%,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2%提高至43.7%;規模以上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透射出安徽制造業求質而進、結構優化、換擋升級的軌跡。
放眼全局,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經濟航船才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二看投資消費——
需求端動能“反哺”供給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擴大內需,列為2025年各項重點任務之首。
投資,一頭連著需求、一頭連著供給。
投資的帶動性強、關聯度高,不僅是消費的重要變量,也是供給的重要內容,對于穩定經濟運行和激發內生動力、促進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安徽,以雙招雙引為突破口的有效投資攻堅戰持續打響,一整套市場化改革導向的“打法”持續收效,越來越多企業投資安徽、落戶安徽。
這段時間,在位于臨泉經開區的安徽省富鑫雅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企業正加緊趕訂單,生產一批防漏電式集成路燈。今年下半年以來,企業訂單量增長了10%左右。
為啥訂單量有這么大提升?原來,企業和園區一起聯合招引了一批上下游企業,形成“出門不久就是上下游”的產業鏈格局,大大減少了運輸成本。
比如,與富鑫雅公司僅一墻之隔的安徽啟勝電線電纜有限公司,它是富鑫雅的最大電纜配套企業,幾個月前還在浙江臺州,得知臨泉聚集了10多家像富鑫雅公司一樣的電氣設備生產企業,在園區一攬子政策吸引下,今年9月份落戶臨泉。
“下游公司是我們來到這里落戶的‘媒人’,園區則是我們投資發展的‘后盾’?!卑不諉匐娋€電纜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阿康形象地說,園區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廠房,從當地技術學院招聘了技能人才,讓他們快速融入到當地產業發展中,預計年產值達到2億元。
安徽臨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加大“以商招商 以企引企”的力度,不斷擴大“朋友圈”。今年前10月,該區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06.8億元,同比增長10.9%。
在安徽,像這樣“媒人+后盾”的以商招商例子屢見不鮮。
位于宿州綠色家居產業園的莫尼安高端智能門窗華東生產制造基地項目建設現場。丁輝/攝
今年以來,安徽加快落實國家支持“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存量政策和一攬子穩投資增量政策,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有效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投資效能穩步提升,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增速持續快于全國。
1-10月份,全省制造業投資增長12.6%,比全國高3.3個百分點,增速連續46個月保持10%以上。
再看消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
今年以來,安徽積極落實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群眾消費熱情持續提升。
“劃算,相當劃算!原來2100多元,現在以舊換新只要1400多元,等于打了折買了新車子?!彼拗菔忻穸苷谝患译妱幼孕熊嚨昀锾暨x新車,當得知可以通過以舊換新時,董杰表示“果斷入手”。
根據《安徽省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自9月24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消費者通過以舊換新,可享受新車銷售價格15%--20%的購置立減補貼,為全省約2000萬輛非標電動自行車車主換新上路、安全行駛帶來實實在在的利好。
另一方面,在以舊換新政策下,綠色智能家電也迎來銷售利好。蒙城縣某家電賣場經理劉雅介紹,該賣場在政府補貼的基礎上,店里也相應補貼了15%左右,“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訂單比之前增加了80%。
消費,屬于需求側,決定了產品的最終“出路”,唯有出路更“暢”,供給端、生產端才能更加“活”起來。
在以舊換新等促銷政策刺激下,市場反應良好。從數據看出,1-10月份,全省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4.9%。
經濟是一個循環。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企業有收益,政府有稅收,居民就業、收入持續增長,才能實現經濟循環螺旋向上。
投資機構研判,經濟的改善是由更強勁的國內需求推動。需求端改善的同時,政策效應正通過經濟循環向供給端傳導,隨著訂單增加,企業信心加快恢復,持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三看市場主體——
市場回暖、預期向好趨勢更明顯
廣大市場主體,規模有大有小,類型多種多樣,它們分布在千行百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也是經濟的鮮活呈現。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于經濟的“涼熱”,企業最感同身受。
縱觀宏觀經濟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有的產業呈現周期性波動,一些企業一時還未適應市場和產業發展的變化。實事求是看,一些企業經營發展遇到了難題,但當地政府部門正與企業一道,齊心協力渡過難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針對企業經營中的關切訴求,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
在安徽坤泰車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在趕制新能源汽車專用混合動力變速器訂單。李博/攝
在安徽,廣大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保持著足夠的韌性與活力。
這兩天,在位于滁州定遠經開區的國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企業研發的高密度、大容量新款磷酸鐵鋰電池已經實現量產,依托這款明星產品,今年這家企業的產值有望達到5億元。
國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洪森表示,當地政府幫助企業對接了一批高端創新資源平臺,讓企業實現了行業領先的研發能力。這款產品已經做到了體積能量密度更高,能躋身到儲能行業的頭部水平。
當前,安徽深入開展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通過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民營經濟政策支持力度等舉措,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民營、中小企業生產形勢較好。其中,民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由上半年的11.0%升至前三季度的11.3%,上拉全省規上工業增長6.3個百分點。中小企業增加值增幅由上半年的9.9%升至前三季度的10.3%,為全省規上工業增長貢獻63.1%、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從融資的數據可以看出預期與信心的回升。安徽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實施項目融資對接,創新實施制造業貸款貼息,全國首創“共同成長計劃”“貸投批量聯動”試點,搭建“皖美首貸中心”,不斷擴大信貸投放。9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11.4%,高于全國3.3個百分點、居第3位,這項數據已經連續26個月保持全國前3位。
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長20.3%,連續28個月增長20%以上;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達到7273億元,增長20.9%;發放中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2111億元、增長14.4%。
真金白銀的支持,是舉措,更是信號,特別是反映9月下旬以來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落地后,效果正在加速釋放,市場回暖、預期企穩向好的趨勢更加明顯。
干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只要在推動經濟回升向好有足夠的緊迫感,凝聚抓發展、拼經濟的合力,爭當為經濟運行注入活力的促進力量,就一定能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經濟發展實績。
作者|王弘毅
編輯|朱 卓
題圖|周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