酎飲盡歡,樂先故些。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浪漫楚辭,奇幻奔放,
展現楚人對天地神靈的尊崇,
也蘊含著對生命的樸素認知。
在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
有這樣一批文物,
它們沒有金玉華美,
沒有青銅顯赫,
甚至模樣也早已模糊,
但卻是歷史的獨特見證者,
這,就是木俑。
民食喪祭,
這是《論語》列出的國之所重。
古人對殯殮之禮,
講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尤其王侯墓葬,
往往生前所用器物一應齊備。
還須有臣仆護衛,樂師舞伎等相隨。
遠古時期,
曾用活人殉葬,尤以商代為盛。
春秋戰國之后,
逐步代以陶木制俑,
這是社會的重大進步。
據考證,
楚國不僅木俑出現時間早,
數量也最多,
或許是這一變革的重要推動者。
武王墩墓出土木俑近三百件,
男俑輪廓硬朗,頗有剛健之氣,
女俑面目小巧,姿態溫和柔順。
楚俑雕塑重在寫意,
雖不如秦兵馬俑逼真,
但也在簡樸中透出生動。
經檢測,
木俑殘留有織物遺存,
雖然最初著裝因地下環境而消損,
而其修復則需長時間的細致工作。
我們結合以往考古成果,
借助高科技視覺技術,
嘗試還原木俑形象,
一探楚王地下世界的面貌。
楚國,
從篳路藍縷到富庶一方,
造就開放多元的文化底色,
而楚俑服飾,
正是其源于傳統,
又不拘一格的審美體現。
摒棄寬袍大袖,
講究身形俊美,
從衣袍上的S形云紋,
到袖口的菱形花邊,
從腰間的寬帶,
到外罩的短襦,
精心修飾中,盡顯優雅奔放。
著名學者沈從文以服飾為考,
把楚俑分為侍從俑、武士俑、
伎樂俑和貴族俑等。
武王墩墓的木俑,
多出自盛放樂器的西二槨室,
可以想象,
在考烈王的地下國度里,
有群臣相陪,武士拱衛,
有奴仆隨侍,有力夫勞作,
還會有盛大的樂舞,
鐘鳴鼎食,琴瑟和鳴,
一如在世之榮華。
俑,
作為一個獨特符號,
為歷史探究增添了視角。
時代變革,社會前行,
各種久遠記憶,
都化為豐富的文化元素而積淀升華。
[編輯:
吳曲波 審核:王小明 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