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淮北12月9日消息(記者周然)初冬時節,正是臨渙老街熱鬧的時節。已傳承上百年的老字號茶樓中,賓客滿堂。聽著淮北大鼓,喝著“棒棒茶”的傳統,據說始于600多年前。
“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近年來,隨著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層治理深入開展,淮北濉溪的“棒棒茶”,因“一杯茶調解法”再次名聲大噪。近日,記者走進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從一杯茶中,品味淮北這座皖北城市的溫情。
有理到茶館里說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從河南進入安徽,首先流經的就是淮北。南來北往的旅客順著運河水途經此地,不僅繁華了這座城市的商貿,而且留下了江南飲茶之風。現如今,短短的臨渙老街上就有茶館22家,其中老字號就達10多家。
臨渙老街的茶館(馬飛攝)
“淮北不產茶,臨渙鎮就在運河古道旁,來往的客商很多,都在這邊歇腳,后來就留下了喝‘棒棒茶’傳統。”沿著臨渙老街一路參觀,在當地有“陳鐵嘴”之稱的陳文章向記者介紹著當地“棒棒茶”的由來,“雖然是用茶梗制作的,但是味道一樣香醇。”
陳文章是臨渙鎮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30多年來,他為百姓免費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00余起,參與調解的民事糾紛3000余件。“你有理敢去茶館里說去!”陳文章告訴記者,本地人自古有喝茶聊事的習俗,遇到矛盾糾紛,茶館里自有處事公道的“茶人”站出來評理說和,從而在當地,茶館也有了調解和事的功能。
2011年臨渙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應運而生。當地“老茶人”王士宏作為最具聲望的一位,提煉出“一杯茶”七步調解法,迅速成為當地人民調解的“教科書”。如今“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糾紛,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的七步調解法已經成為臨渙鎮數百名調解員的基本功。
今年8月5日,淮北市委辦公室印發實施意見,提出在全市推廣“一杯茶”調解工作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據介紹,“一杯茶”調解法將當地群眾因經濟往來、房產、地邊、婚喪嫁娶等產生的矛盾糾紛融入一杯茶中,做到以茶去火、以茶評理、以茶言和。據統計,自推廣以來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6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6%以上。
“一杯茶”里說發展
“一杯茶”的香氣在臨渙古鎮彌漫開。
11月26日下午,在臨渙古鎮的沈家茶館,濉溪縣第8期“棒棒茶會”暨青年企業家座談會召開,14位青年企業家應邀出席。會場兩面墻上鮮紅的條幅格外引人注目,一邊寫著“企業發展更棒”,另一邊是“政府服務更棒”。
“棒棒茶會”現場(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都敞開了說,不限時間,企業發展遇到的問題,或者有好的建議、發展經驗,都可以。”一上來,主持會議的濉溪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胡亮就給這場“棒棒茶會”定了基調。據介紹,今年2月27日,濉溪縣首次“棒棒茶會”企業家座談會也是在臨渙古鎮舉行。
“我建議濉溪要建設云倉庫,不僅有高效的倉儲能力,還通過智能化的技術檢測,實現農副產品的優化分配和流通。”當地90后“新農人”王震在茶會上侃侃而談。王震是濉溪縣劉橋鎮留古村人,大二時出國留學,畢業后回國。2018年3月,在留古村“兩委”幫助下,王震以村里的廢棄窯廠舊址為中心,流轉了約90畝土地開始建設家庭農場,如今留古農莊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從2011年開始,濉溪縣實施小老板創業工程,他就是該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我覺得你的這個云倉庫可以先搞一個小型的,同時我也建議你做成線上線下結合的農產品展示中心,因為你的農莊線下的客流量還是可以的,而且你可以指定一個標準,讓全縣的農副產品都去展示,讓他們給你代加工。”濉溪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相關負責人現場給出了建議。
你方問完,我回答,一壺又一壺“棒棒茶”下肚,一個一個問題也有了回應。
“棒棒茶會”現場采取“你問我答”的形式開展,企業提需求,有關部門統一做出回應,并全部記錄在案,辦理進度在下一次茶會上進行通報。
據介紹,截至目前,濉溪縣1-8期“棒棒茶會”企業家座談會一共收集問題127個,涉及濉溪縣113個,濉溪縣辦結106個,辦結率93.81%。一杯傳承600年的“棒棒茶”,在濉溪喝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風味。
“媽媽崗”與“棒棒茶”一樣暖心
城市的一杯茶,給與青年創業者們更廣闊的舞臺,而青年創業者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傳遞著“一杯茶”的暖心。
距離臨渙老街僅3分鐘車程的臨渙鎮上,香柏樹時裝設計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燈光通明。這家擁有400多名員工的企業如今正在為國內某知名羽絨服品牌趕制一批新品。而在生產線上,碩大的“媽媽崗生產線”的標牌格外引人注目。
“媽媽崗”的生產線上,今年32歲的蔣彩弟熟練地忙活著手里的壓線工序。“每天早上7點半把孩子送上學就過來了。”蔣彩弟有一個10歲的孩子,丈夫常年在浙江務工,“時間不受限制,計件工資,多勞多得,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挺好的。”蔣彩弟笑著說,她平均一個月的收入也有四五千元。
“我是2012年辭職,2013年創業,一開始創辦了一家棉紗加工廠,從購置10多臺電腦平車縫紉機起步,主要是為我們這里的留守婦女提供就業的機會。”企業負責人胡莉介紹,也是本著這樣的想法,她專門在生產線上設置了“媽媽崗”,“有些女工的孩子上學時間較早,送完孩子后,她們來廠里打卡上班是來得及的。但有些女工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需要晚一些接送,這樣就趕不上上班打卡了。”胡莉介紹,“‘媽媽崗’的女工們實行彈性上下班時間制,按件記工資。這樣,既不耽誤女工們照顧家庭,又不影響她們的正常工作,一舉兩得。”
胡莉告訴記者,一路走來,她的企業人員規模從最初的10多人壯大到現在的400多人,也是得益于濉溪縣實施的“小老板”創業工程。
濉溪縣人才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胡曉亞告訴記者,從2011年開始,濉溪縣堅持不懈打造“小老板”培育工程,通過創業來開發就業增量,方便就近上崗。據介紹,“小老板”創業工程不僅對于青年創業者給與創業擔保貼息貸款真金白銀的支持,還選拔有發展潛力的“小老板們”赴廈門大學、重慶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開展訓練營培訓,為學員提供更專業、更先進的創業輔導服務,進一步提升了企業負責人的經營管理能力。據介紹,今年以來,濉溪縣新增私營企業1938家,個體工商戶10686戶,實現創業帶動就業45624人。
為把“一杯茶”調解工作法這一金子招牌推得更廣、擦得更亮,今年8月5日,淮北市委辦公室印發實施意見,提出在全市推廣“一杯茶”調解工作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據統計,一杯茶調解法推廣以來調解案件7549件,淮北市采取“嵌入”方式設立“一杯茶”調解室409個,開展“一杯茶”調解專題培訓35場次,參訓5200余人。
“一杯茶”茶香四溢,讓這座皖北的城市更添溫情。